如何高质量地走完大学四年?
作者:小猫倩倩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猫倩倩”(点击查看原文)
关注我, 告诉你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photo by Jeff Sheldon on Unsplash
20岁时你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30岁以后的人生。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好却不知从何开始做起,不妨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学什么才能终身受益
很多小伙伴都知道,我本科读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以后去了“专业对口单位”。即使如此,工作中也仅仅用到了电路与电机学相关的少许知识,
连四年所学内容的5%都不到
。副业更不用说啦,作为知乎学习话题下的高赞回答者,好多新粉丝都问我是不是学心理学或者教育学的。
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学大多深有体会:
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和在校期间所学内容几乎没多大关系!
专业对口单位都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一毕业就转行的同学呢。
如果你恰好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又看到了这句话,可能会有疑惑:既然以后工作和大学课程没什么关联,那么,大学学的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为什么要学习,该学什么内容,又该怎样学。
我们的精力、专注力都是十分有限的,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就意味着你做另一件事的时间变少了。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正确”的内容就尤为重要了。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部分只占其中的20%,其余的80%的内容都是是次要的。你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见到“二八法则”的实例:社会上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80%的销售业绩来源于20%的客户;考试中80%的分数来源于20%的重点内容……
所以,
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
查理·芒格认为,
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多元的思维模型,并且依靠这些模型的组成框架来进行决策。
他把这些模型称为“普世的智慧”,意思就是适用于世界上形形色色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些思维模型,来自于数学、经济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其实,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人对某一事实或观念的思维方式。
举个栗子,学经济学知识是为了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如果你没有学过经济学的话,可能对“经济”这个词还只停留在钱的多少概念上;但是学过经济学的同学,就具备了像“理性经济人“一样思考的能力:当他们发现做某件事投入越多越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就会及时止损,主动放弃沉没成本;懂得利用复利的力量,让每一次增长成为下一次投资的本金。
再比如说,如果你没有学过初中物理,可能会认为“重的物体下落更快”,但是学了物理你就不这么认为了;你会试着用物理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习惯凡事追根问底,更注重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证据”,不会轻易相信网络谣言。
哲学能教给你辩证思考,博弈论帮助你决策,数学的微积分让你看清事物变化的过程,工学——这一依托于数学和物理学的学科,无论你学的是电学、计算机、信息还是土木,都能学会一整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大一第一次做大作业时的无从下手,到后来能够主动去知网、万方检索信息,根据既有论文搭建仿真模型,再去实验室用实物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是大学教给我们最重要一种技能。如果你本专业是理工科,要是能再学一下管理学就再好不过了——你会恍然大悟:工程中用到的很多实际操作方法,管理学中都归纳出了相应的模型。
学习知识与技能就是为了能够看懂我们的自身经历,并解释我们所处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选择专业的理由各不相同,可能是父母代替自己做的决定,可能是头脑一热跟着同学填了某个专业,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想去的专业没有学成调剂到现在的专业。总之,很多同学上了大学以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本专业,于是每逢高考日感慨“现在的泪水与汗水都是当年填志愿时脑子里进的水。”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即使当时没有父母阻碍同学忽悠招生办调剂,进了“喜欢的专业”,你也可能有同样的感慨。
因为真正刻意练习是很少有乐趣可言的,“寓教于乐”仅适用于学习的启蒙阶段,想要提高水平就必须付出努力。
结果是你无论学什么专业都逃脱不了课程难、原理复杂、需要记忆内容庞杂的现实。
记住,“不喜欢”并不是“成绩不好”的理由,懒惰才是。
(不讲求方法的盲目努力,属于战略上的懒惰哈)
Foter.com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死记硬背,那么除了应付考试之外,知识对你
的个人成长与未来职业发展并无帮助。但是,
一旦你掌握了自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学科底层规律,就职于任何岗位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这才是大学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这里给大家的的建议是:无论你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都认认真真把它学好。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了解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尤其是前面说的数学、经济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可能其中某个学科你的本专业刚好学到)。课表宽松的时候可以去蹭听其他专业的课,也可以去图书馆找相关专业的入门书籍来自学(比如说心理学入门的《心理学与生活》,其他学科入门书籍有哪些上网随便搜一下就能搜得到)。如果不是“精通”而只达到掌握“思维模型”的程度,这些内容并不会特别多。
有了这些跨学科的思维模型,当你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可以调用多个领域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怎样读书
大学阶段应当多读书,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好书。有三种类型的书对我们尤其重要。一是文学类的书,二是专业技术书籍,三是致用类图书。
Pixabay.com
读文学书,主要是为了增长见识和陶冶情操。
文学类的书读的多了,人的谈吐、行为举止都会发生改变,“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经典的名著往往都依托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某个时期的世间百态颇有裨益。我读文学类的书通常都是只字不差地看过去,遇到特别精彩的段落还会反复读几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伏笔呼应这样的内容,唯有静下心慢慢读才能品味到其中的曼妙之处。但是,
文学书对人的影响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并不是说你一年快速翻完200本文学书从此就谈吐不凡、能随手写出好文章了;
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由内而外”的改变。
无积累,莫妄念。
专业性的书籍通常很枯燥,但阅读专业类书籍却是我们认知世界最有效的方式。
倘若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读书,读的再多恐怕也毫无长进。只有不断地走出舒适区,阅读对自己来说“难”的书,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在上一节“学什么才能终身受益”的部分告诉了大家要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最根本的原理性的内容,还要在专业书籍中求解。
致用类的书籍是用来帮我们解决自身问题的。
如果你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不太满意,就去阅读《非暴力沟通》与《沟通的艺术》;觉得自己总是管不住自己,就去读《自控力》;不知道怎么管理时间,那就去阅读《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和《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些书通常会给出一套系统的方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只要学会其中的方法,这些书的价值就实现了。建议大家阅读此类书的时候先看一下目录和序言,然后去翻章节后面的小结部分,再有针对性地阅读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了。不需要从第一页一直翻到最后一页,更不需要逐字阅读。
互联网时代,知识焦虑似乎成了每个人的标配,人们一边在浏览手机的碎片信息上花费大量时间,一边抱怨自己没时间读书、学习。移动阅读最大的危害就是碎片化。一个零碎的知识点就如同一粒沙子,沙子堆的多了只是沙丘,要想聚沙成塔,就必须让知识之间产生联结,每个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本好书本身就是成体系的,你在梳理这本书的体系时,也学会了自己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
(图是我毕业一年来买的书,介个是出租房的书架,还有一些拿回家了。工作以后读的基本都是致用类的书惹~)
提升圈子的层次
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中提到三种学习的思路:第一种,遇到问题,苦思:这可怎么办?想一晚上而不得。第二种,遇到问题,找书:通过网络与书籍找资料。第三种,遇到问题,找人:想想谁最可能知道答案?在这之前需要准备什么?然后准备去沟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这三种类型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你不去主动思考要怎样解决,你甚至都不知道查阅资料应该从何入手,如果不做任何准备就贸然提问的话,只会浪费你和被提问者的时间。
其中,“遇到问题,找人”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第二天早上去学校问一问同学或者老师,一下自己就茅塞顿开了。但这只是单一的方向,“老师”和“学霸”是知识的传输者,你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一个人思考容易死钻牛角尖,每个人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就有了多维度的见解。
用自己的答案去交换别人的答案,从中学习多角度看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联机学习”。
Photo by Dan Gribbin on Unsplash
我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好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讲到“成长就意味着你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虽然很残忍,却不得不接受它。”人真的是一种很容易被环境影响的生物,可以说,你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所处的圈子。比如你的室友每天打游戏不学习,在这种环境中,你也很难静下心学习;比如说如果刚毕业进了一家国企工作,很容易就会被那种懒散的气息感染,渐渐失去生活的斗志。对于第二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当时一起毕业进体制的很多同学,这才过了一年而已,早已放弃了自己曾经“想要通过一己之力改变行业现状”的理想,学会了懒散、得过且过,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跳出了围城。
因此,如果你想变得优秀,就要主动融入更高阶的圈子。
根据二八法则,在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有20%的人会对你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他们比你更优秀、更上进,并且乐于帮助你。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说到这里,每个人的应该要认真想一下谁会是这个人),我们把这种人称为“贵人”。他们还有比你更高阶的圈子,努力去结识、发展这20%的人,然后跟随他们融入这个圈子。再去发现新圈子里的贵人,进入更高阶的圈子……
初高中时候的重点班是学校强制性地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划定了圈子,但是上到大学以后,你可以主动去和那些“高阶圈”与“你所在圈子”有交集的人建立链接。这种爬升的力量是巨大的。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马太效应”,就是说强者越强。一旦你变得越来越优秀,加入了马太效应的正螺旋,你的努力就会被加倍放大。
举个栗子。比如说你高考时考了很高的分数,可以来到一所名校读书,那么就进入了向上爬梯的第一个环扣。接下来你会享受更好的师资和教学环境,一起毕业的同学将来有很多会成为牛人,有丰富的校友资源,毕业时更容易找到一个名企的工作等等。有了一份名企工作的经历,跳槽也更容易得到更好的岗位更高的薪水……还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做自媒体,大部分人一开始都是默默无闻的,一旦你有了一定的粉丝基数,签约、平台合作、出版图书等等都会主动找上你,你也会认识这个行业更多的大V,和他们交流会提升自己的水平,也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一旦你进入了一个“好上加好”的螺旋,就会以超乎自己想象的速度提升。
但是在此之前请认真看前两个部分。优秀的人通常更愿意和优秀的人做朋友,要让自己结交到更厉害的人,先要通过学习和读书让自己变得更厉害呀~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原作者授权扇贝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文章仅供一般信息目的,该文章不提供,也不应被解释为提供建议。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评论区
当前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