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智力构成吗?
👆给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课👆 同学你好,欢迎来到扇贝《成长专栏》。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有关能力的探索。最重要的,不是总体能力的高低,而是 能力在不同方面的分布和表现 ,比如说“你是一个逻辑思维更强的人,还是言语表达能力更强的人”,“你的注意力是集中而短暂的,还是弥散但持久的”等等,它们也可以从你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得到解答,比如你数学学得比英语好,你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逻辑性强于记忆力的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这种一般性的心智方面的能力,被称为智力(intelligence)。我们整体人群的智力是符合 正态分布曲线 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智力是在平均值的范围上下浮动,只有极少数的人明显地低于或高于平均水平。 那既然大部人的智力都差不多,为什么会有人成绩好、有人成绩不好呢?抛开勤奋的因素,这就和人的智力在不同方面的分配与组合有关,所以就导致有些人在某些学科上很擅长,但是在另一些学科上则明显逊色很多。 心理学上有很多关于能力和智力的假说或模型,有人把智力分为8个维度,有人认为3个维度就能区分智力的不同部分。而最典型的,也就是学界使用最广泛、最全面的智力测试——是 韦氏智力测验 所依托的智力理论,它将智力分成了5个模块,分别是 言语理解、视觉空间、流体推理、工作记忆以及加工速度 ,每个模块都有对应的题目和分数参照。如果你做过或想做韦氏智力测验,我会建议你,先不要太关注总体的智力水平,而是去看看 你在各个分测验上的得分情况,这样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所在。 当然,繁琐而严格的智力测验不是必须的,我们通过一些小途径也可以知道自己能力分布的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多问问别人,多反思,多去尝试不同的任务对于能力的要求。比如编辑工作是很考验注意力、理解能力和加工速度的,而空间设计则对视觉空间的想象力有较高要求。   最后要提醒大家,工具、测试只是帮你了解、探索自己的工具而已,大家不要被测验结果束缚住了手脚,你自己才是最关键的主宰者。 以上内容出自给大学生的 自我认知课 《那些没人告诉你的大学真相》。 好懂又好用, 解决大学生的10个学习困惑 ,戳下图报名👇 👆给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课👆
评论区

    当前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