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宝藏同学@瓦拉伍那:
与很多高中生不同,@瓦拉伍那选择了竞赛的道路。第一次联赛无缘省队,面对可能一无所获的风险,她会放弃竞赛回归高考,还是一条路走到黑?
一直以来,我对于人生的大方向有种莫名的直觉感,我会在每个重要节点的前两三年为自己做好大致的规划。
我家在非省会城市,要想去省会读高中,只能通过参加类似自主招生的方式来报考。整个初中阶段,我都卯着劲等待着初三的招考。然后在2019年的夏天,来到了一所省会高中。
高中母校
我们高中是一个老牌竞赛学校,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一门竞赛来学习。
但我当时对竞赛知之甚少,唯一的印象,就是在《最好的我们》这本书里,读到男主余淮是学物理竞赛的,甚至我以为“竞赛”是作者为了显得更“高大上”而虚构出来的。
传统的五大竞赛有数学、物理、信息、化学、生物,我抱着“既然要学,那就争取学久一点”的想法,选择了看起来最容易的生物竞赛。
生物竞赛的流程大致是:每年5月初举办联赛,联赛成绩前8名组成省队。8月份举办国赛,赢得银牌与金牌的选手有强基加分,金牌中的前50名组成国家集训队同时保送清北。最后是国家队的选拔比赛,前4名组成国家队,参加第二年7月左右的IBO(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考试。
一开始我没有很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冲国家队的想法,可能最希望的就是通过竞赛获得保送清北的资格。
中考结束的暑假,我就来到高中开始了竞赛学习。现在回忆起来,那个夏天仿佛带着一层滤镜,清新、明朗、热情……
我每天早早地去自习室,和其他同学一起看书做题。老师会给我们安排各个阶段的任务,并通过考试督促我们的进度。
在一场场关于遗传问题的激烈讨论中,在一次次挑灯夜读中,我逐渐感受到充实和快乐。
在竞赛培训室
但高一开学后,竞赛和课业的双重压力,让我有些力不从心。当时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扑在竞赛上,也有了直观的成绩回馈。
但文化课就没那么理想了,第一次月考来得猝不及防,在全年级1000多人中我排到了199名,挺吉利的数字。而在初中,我没掉出过30名。
我很焦虑,担心自己在竞赛上倾注过多,导致无后路可退。后来我给竞赛和课业重新分配了时间,尽量确保各占一半。
课前尽量自己过一遍课本,课上打起十二分精神,把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晚自习也腾出一半的时间来温习和做题。
期中考试,我考了年级第九。对我来说,这无异于一剂强心针,因为这或许意味着我能够平衡竞赛与课业,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2020年的上半年几乎都在家中度过。但我并没有体验到假期般的惬意,反而是高中里最痛苦的几个月。
在上网课、完成文化课作业之外,每天我都严格遵守教练安排的作息,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埋头于书本。
但每次学校的线上考试之后,分数都不尽人意。虽然后来才知道,考得并不算差。而联赛的一再延期,让我本就脆弱的心态摇摇欲坠。
也许那时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得失心比较重的人,但身处其中,实在很难不去计较。
那段日子,我常常崩溃大哭,但痛苦并不能解决问题,支撑我的只有一个念头:至少把联赛考完,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高一暑假,第一次联赛姗姗来迟,但我只得了省二,无缘省队。
这次联赛结束,我和父亲聊了很久。他终于坦言,尽管嘴上一直说支持我参加竞赛,但心里始终不免担忧,担心我在竞赛中付出所有却可能一无所获,更担心我的心态和心理失衡。
讨论的最后,我决定放弃竞赛,回到常规赛道。但这个决定依旧折磨着我,因为似乎从一开始选择生物竞赛,我就很坚定自己一定会走下去,直到我没有资格为止。这次联赛,是否真的意味着我不适合走竞赛这条路?
班主任知道了我的决定,给我发了一大段话,她说她相信我的能力,说我是学竞赛的料,只是仍需打磨,我应该继续走下去。
其实,说这些话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选择竞赛与否,事关前途。很多人在竞赛中投入了太多沉没成本,最后只是陪跑,难保我不是其中之一。但她毅然选择相信我,正是这份信任,支撑着我一直走到了第二年联赛。
2021年联赛,我们省队增加了名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消息。我壮志满怀地走进考场,那次考试难度其实并不大,只是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不确定题目的比例远远多于日常练手时做的题。不过还算幸运,最后以省队倒数的成绩获得了国赛入场券。
但接着我又遇到了一个难题,省联赛不考实验,但国赛会考,而且实验和理论的分值占比相同。
我的实验有多差呢,大概就是,第一次上完生化分子实验课之后,我对同学说:“如果学竞赛是先学实验,我肯定早就放弃了”。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国赛前的几个月,我一直在苦练实验。即使这样,我对自己的实验还是信心不足。走出国赛的实验考场,自觉发挥一般,我只敢对教练说“银牌稳了”。
竞赛的书和部分高中课本
10月5日,竞赛结果公布后却出乎我的意料,理论成绩拉垮了,反而靠着实验进了前50,拿到金牌并获得了北京大学的保送资格。
仿佛做梦一般,兜兜转转,当年母亲在幼儿园玩笑着问我“你想读清华还是北大”,竟然在我16岁这年有了回答。
而我的竞赛之旅到这也就结束了,这一路有很多值得珍藏的回忆,永远是我人生旅途中的宝藏。告一段落的是竞赛生涯,继续的,是竞赛人的精神。
今年2月24日,我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北大读预科班,提前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
我选择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因为学医是我中学以来的理想。目前在预科班主要学的都是专业课,知识点比较清晰,但全英文的授课方式让我觉得有些吃力。因此我现在每天都在扇贝学英语,背单词,练听力磨耳朵,希望可以慢慢提升我的英语能力。
来到北大两个月,有时我甚至还有一种不真实感。她与我想象中的样子别无二致,古朴沉静的建筑,充满生机的生物,浓厚的人文气息和丰富的校园活动……
校园一景
虽然我们专业只能在本部读一年,但我对医学部的生活同样充满期待。未来如画卷在眼前铺陈开来,我会带着学生物竞赛的那份坚持与信念,继续遨游在临床医学的蓝海。
希望自己能在这几年里扎实专业能力,一步步实现行医的愿望,在课余时间也要培养一些爱好,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
更重要的,是学着强大自己的内心,做每一件事都全身心投入,但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尽情享受过程,而不只是盯着结果,举重若轻,也许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果你已有成文稿件,欢迎添加微信(shanbay170)投稿。如果你想投稿,却不知道如何下笔,也可以添加微信与我们的编辑聊一聊,我们会陪你一起写出属于自己的宝藏故事。
故事一经采用,即可获得“宝藏同学”专属奖励:限定徽章和180天扇贝大会员身份(已开通的同学顺延180天),助力你成就更宝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