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宝藏同学@Jacob:
和许多大学生一样,Jacob也经历了一段迷茫的时期,履历丰富却始终不知自己所求,兜兜转转,不断试错,才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
他常说:“遗憾比失败更可怕。”与其陷入迷茫的泥沼,不如用行动指引,去拨开前路的重重迷雾。
大学像一个炼钢炉,把五湖四海的人都扔进来,锻造、磨练……四年之后,有些人脱胎换骨了,有些人原地停留,有些人甚至不复从前……而我,说不上到底属于哪一种。
我的母校是华南农业大学,虽然我在这里接触到的师资、视野远不及清北复交,但身边依然不乏佼佼者,秉着“见贤思齐”的心态,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我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绩在年级前10%。学习之余,我是院篮球队的一员,喜欢在球场上挥洒汗水;是学生会主席,组织策划了各种文体、体育和学术活动,参加过企业文化案例模拟分析等各类比赛,获得了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三等奖……
大学篮球赛
看似是最意气风发的年纪,但却偏偏是我最迷茫的时候。
大三那年,站在”就业“、”考公“、”考研“的三岔路口,我丝毫没有即将迎来新生活的欣喜,相反,焦虑和彷徨快要将我淹没。关于未来的出路,我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最后在和父母多番交流下,申请留学的方案被提了出来。
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小镇青年来说,英语绝对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我从小几乎没有接触过英语环境,当时六级也还没通过,口语上基本不敢开口,阅读看几分钟就开始走神,英语学习一直让我头疼不已。
果不其然,大三仓促准备后首战雅思,小分最低5.5,根本达不到申请的语言要求,我的心态彻底炸裂。
于是只能重新备考,别无他法。我在五花八门的背单词软件里找到了扇贝单词,选好了雅思阅读、听力等专项单词书,老老实实地打基础。
一开始几乎全是生词,我只能依靠边背边抄写来加深记忆,一天200词的任务量差不多要花两个小时才能背完,也经历一段“背了忘,忘了背”的特别痛苦的时期。
这次备考我还刷完了许多本剑桥参考书,每天早起听新闻磨耳朵,找个空教室自己对自己练口语,找写作老师帮忙改作文,甚至,偶尔做梦都会梦见背单词。
我还把手机语言设置成了英语,结果一开始经常因为不认识单词而找不到功能。
扇贝打卡
就这样学了一个冬天后,大四上学期雅思终于勉强上了7分。其实这一年我也获得了本校的保研资格,但当时已经着手准备申请,也更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拒绝了保研。
雅思成绩
不久后我收到了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人力资源与咨询专业的offer,附带的4000磅奖学金也帮父母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
那是我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英语所能带给我的乐趣和助益。
2018年,初到英国,语言是最大的挑战,我那蹩脚的口语连应付超市结账都成问题,全英授课更让我手忙脚乱。
兰卡斯特校园
于是我每天晚上都会提前过一遍第二天的课程内容,老师列的reading list也都一一完成。一个人的时候经常模拟小组讨论,把自己要说的话先说几遍。
就这样慢慢练出了“厚脸皮”,不再羞于和身边同学交流,哪怕说得还没那么流利,在讨论时也能越来越自信地发表意见了。
凯旋门留念
一年的学习很快结束,2019年我回国参加校招。其实我一直想当一名大学教师,我喜欢学校里相对纯粹的环境,也觉得教师这份工作能为我带来价值感和使命感。但受限于学历,进高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我主要还是参加了企业招聘。
综合考量后,我接受了位于上海的一家咖啡公司的管培生offer。我本身也是咖啡重度爱好者,所以当时对于这份工作已是跃跃欲试。
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搁置了期待已久的入职计划,直到20年4月,我才在上海租房安置下来,正式开始职业生涯。
根据公司的培养计划,我们需要在门店轮岗一段时间,日常工作是作为一名咖啡师在收银台帮客人点单、出品咖啡,没客人时擦桌子、擦玻璃、倒垃圾,下班后洗咖啡机和烤盘……分早、中、晚三个班次,一天八小时基本都是站着,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一边也试着寻找晋升的机会。
门店轮岗
直到和HR交涉了两三回后,我得到了明确答复:我需要在门店继续轮岗2-3年,才能通过考核调回公司上班。
仿佛一盆凉水浇头上的感觉,心里凉了半截。原以为最多只需要在门店待一年,但现在……坦白说,我并不认为工作有三六九等,甚至时常会想,为什么很多老一辈员工总能卯足劲,把一份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是否是因为我不够吃苦耐劳,才心生埋怨。
后来我想明白了,是因为在这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中,我很难找到自身的价值感。而且我担心在这个几乎不需要脑力劳动的环境下待两三年,我会变得懒散,失去上进的心态。
终于,我萌生了退意,并且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我打算一边工作,一边申请读博。一年的研究生生活太过仓促,我想回学校继续沉淀三年,也想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地规划未来。
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一方面申博难度更大,我不确定自己能否平衡工作与申请,另一方面,辞职准备也要面临“两头空”的风险。
而且,经济也是要考虑的问题,父母虽然没有反对,但也明确表示不再提供资金支持,这就意味着我必须要申请到奖学金,否则我也无力承担学费和生活费。
纠结了很长时间,可是一想到放弃申请肯定会后悔,没申上但起码自己试过了,我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于是每天下班回到出租屋,我便算着时差联系教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文书,读晦涩的文献,准备面试。
整整一年里,我都在申请的焦虑与工作的疲惫中煎熬。幸而女朋友一直陪着我,鼓励我,以及扇贝单词日复一日地记录我的点滴进步,给我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吃了七八所学校的闭门羹后,终于有几位教授抛来了橄榄枝,我陆续收到了布里斯托,拉夫堡,南安普顿,纽卡斯尔等几所学校的offer。考虑到经济原因,我最终决定去给了全额奖学金的拉夫堡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
收到的一些offer
博士阶段的学习对自主性要求更高了,我们没有面授课程,也没有课程作业,甚至这大半年来从没去教室上过一次课,但是学校系统上有很多课程供大家自主学习,同时学校也有各种各样针对博士生的培训课程,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
其实我的导师并不会给我十分明确的任务安排,平时也没有人监督,所有的学业工作进度和完成度,完全取决于我自己制定的行动计划——这或许也是博士目标培养的自我学习能力。
我每天早上九点去办公室,下午五六点回家,主要工作是完成现阶段的文献综述任务,每两周向导师汇报一次近期的学习成果以及讨论下一步的工作。
开学至今,我已通过了半年审查报告,希望能够早日通过第一年的博士考核,成为一名正式的PhD Candidate!
日常学习
两次留学经历,让我渐渐悟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行事准则。一是主动学习,保持好奇心。枯燥的学习难免让人疲倦,这时候我会及时回过头想想自己的初衷,看看自己距离目标还有多远,这样才能让内在驱动力推动自己前行。
二是乐于生活,积极社交,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同时也要保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也许生活与工作很难做到绝对的平衡,但只有尽力而为之后才能有水到渠成。我一直相信,三四月播下的种子,在八九月自会有收获。
这一年多以来,未来生活的轮廓也渐渐变得清晰。我依然想当一名教师,期待尽早学成归国,能够在讲台前授人以渔,继续读书做课题,创造自己的价值。
每当我站在人生的路口犹豫不定时,我都会想起一句话——“遗憾比失败更可怕”。
一件事到底要不要去做,我的判断标准就是,如果这件事做坏了、做差了,是否能接受失败的结局;而如果不去做,我是否会因此而遗憾。更多的时候,我都会觉得遗憾更让我难以释怀,所以我更愿意不计得失地去尝试。
“迷茫”似乎是我们这代人常提到的词,我也总是陷入这种情绪的泥沼,不过我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应对迷茫的制胜法宝,是行动。
如果你有“宝藏”故事,欢迎来“宝藏同学”栏目分享,我们的编辑会陪你把故事讲到最好。
如需投稿,请添加微信shanbay170,或将文章发至邮箱min.ke@shan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