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学走出小村庄,是@亮同学儿时的理想,理想的彼岸便是浙江大学。毕业在即,同学纷纷升学、就业,他却因为曾经未竟的军旅梦选择入伍,在福建偏远海岛守卫海疆。
如今回归平淡,他亦自得其乐。每天在扇贝阅读打卡,带娃一起读书,成为生活里的必选项。他说他的人生很平凡,但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便是不平凡。(欢迎大家在读完文章后,和他在发言区交流)
走出小村庄,考入浙江大学
我是一名80后,出生在浙北农村。童年生活虽简朴,但也不失乐趣,插秧、割稻、晾晒、摘桑叶养蚕、捞鱼摸虾……也许是打小就帮家里做农活,我更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打小就很勤奋,在学习上没让父母操过心。
村子里没有幼儿园,6岁那年我直接读了小学。村小的教室十分简陋,地面坑坑洼洼,只有两个年级,一个老师,十几名学生。老师给二年级上课时,就先给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布置好作业安排自习。
到了三年级,我从村小转学到乡里,并在那里读完了初中,每天早晚走读来回一个多小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对那时的我来说,有书读就是最开心的事了。
1999年中考,我以全校第四的成绩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高中的住宿条件比较艰苦,八人一间,一个楼层一部插卡电话,可能现在的小孩都没怎么见过这样的电话了,也没有热水洗澡,平均每天生活费不超过10元。
但高中三年我也收获了很多,朝夕相处的室友,志同道合的同学,那是一段心无旁骛地追寻理想的岁月。
2002年七月盛夏,我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大考,以全班总分第六、数学单科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
那时还是估分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父母帮不上什么忙,全凭自己做主,我也没有太多的参考,更多的是依照自己的兴趣。起初我想填报军事院校,大概和很多十七八岁的男生一样,我也心怀一腔热血,渴望穿上军装、报效祖国。可惜我眼睛近视,身体条件不合格。
后来在五花八门的专业里,我将心理学作为首选专业。当时心理学在国内还比较冷门,人们甚至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但我觉得这是一个神秘且有趣的专业。就像探索宇宙一样,探索心灵也是一个无限的课题。
而且我当时有些理想化,对未来的规划也懵懵懂懂的,没有细想过学这个专业将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只是单纯喜欢。
那年九月,我来到杭州,正式开启了大学生活。我们的专业课内容庞杂,从感觉知觉到记忆认知、从儿童心理到社会心理、从心理测量到心理咨询……我越发体会到心理学的博大精深,也越发喜欢这个专业。
和中学时一样,我依旧保持着脚踏实地的学习状态,不过大学里高手云集,我的成绩基本稳定在中等偏上。
相较中学,大学也轻松自由了许多。为了弥补以前业余生活的空白,我给自己安排了许多兴趣活动。我想到处游玩采风,就参加了摄影社;我喜欢打羽毛球,于是加入了羽毛球社,大一时获得了系里单打第一;我养成了长跑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我在中学时代只知道埋头学习,而大学让我拥有了更精彩的生活。
守卫海疆,逐梦深蓝
临近毕业,我开始考虑今后的去向。我的同学大多选择升学或者去学校工作,年迈的父母供我读完大学已是不易,所以我没有考虑读研,而是直接就业。
那时互联网不发达,我们大多都是通过学校了解求职信息,听到老师说部队系统有意招录一批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想到曾经的军旅梦,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幸运的是,这次招录对视力的要求不高,而且专业对口,我顺利通过了体检、面试等环节,加入了队伍,也算圆了当初的梦想。
2006年的夏天,我坐上火车,来到离家近一千公里的福建。报到之后,领导说没有历经基层生活的锻炼就不能真正掌握战士们的思想和心理,于是在陆上完成了一学期的训练后,我去到了最偏远的海岛,去体验真实的军旅生活。那三年,我至今念念不忘……
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海岛,驻扎着我们小小的连队。我作为一名新任的排长,带着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战士,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出操训练,守护祖国海疆。每天重复同样的生活,虽然单调,但最能磨练人的心性。
乘坐民船上岛
岛上的生活十分清苦,首先坐船就是一个大难题,每次上岛下岛,晕船的我都仿佛经历了一个“地狱副本”。那里也没什么资源,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只有一辆手推车,也没有商店、影院等等,唯一的娱乐设施是一个台球桌,于是大家都练成了台球高手。初到岛上,那种难以名状的海腥味也让我难以忍受,过了很久才慢慢习惯。
不过,那里风景很美,视野绝佳,台风期间的惊涛骇浪也十分壮观。每天站岗巡逻,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时常禁不住心潮澎湃,一面感慨祖国的大好河山,一面为自己能够守卫这片海疆而自豪,每每这时,那些吃过的苦,也不值一提了。
岛上的纯天然大海景
三年后,我回到陆地,依然还在福建,成为了教导队的一名教员,专门负责教授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课程。岛上的基层经历的确让我更能体会青年战士们的心理,看到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常常让我想起自己初上海岛的生活。
我陪着一届又一届学员度过了春秋冬夏,帮助他们更好地转变角色、融入队伍。我在教导队待了五年,打心底热爱这份工作,只是想起异地的妻女,心中却不免愧疚。
回归平凡生活,依然步履不停
那时我一年有一个半月的探亲假,其余时间妻子一人带着女儿在浙江生活,为了照顾好家庭,她甚至辞去了工作。而我作为丈夫和父亲,却不能给予他们应有的陪伴,权衡再三,我申请调回浙江。2014年底,在外漂泊了八年后,我终于回到了家人身边。
相比以前,回到浙江后我终于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而我是个闲不住的性子,习惯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喜欢读书,尤其爱读历史、传记、悬疑类的,这十年来我读了450多本书,现在每个月基本都能读完六七本。
部分实体书和今年的读书记录
还记得是2016年,我读了《冰与火之歌》的中文版,被书中那个恢弘的奇幻世界深深折服,甚至买来了英文原著,跃跃欲试,准备感受“原版书的美”。
但现实是,读书时英语算是我的弱项,大学过了四六级之后也没再学过英语,《冰与火之歌》的用词并不简单,翻了几页后就被我束之高阁了。也正是这段时间,大宝要上小学了,我萌发了重学英语的念头,既为了自己能读下来原版书,也为了以后可以辅导孩子功课。
多番对比后,我来到了扇贝,用的最多的便是扇贝阅读。英语确实落下太久了,不过我也不急于求成。每天早上起床前读几篇更新的短文,时间紧就在刷牙的时候听音频,难度高的读不下来,就从高中、四级的文章开始,边读边积累单词和用法。
一步一个脚印,到现在竟也打卡了近1800天,读了一万多篇文章了,阅读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当坚持成了习惯,打卡仿佛就像肌肉记忆一样理所当然了。
阅读笔记
也许是受我的影响,我的两个女儿都喜欢阅读,小女儿刚上小学,我和妻子每天会抽空陪她一起朗读、听书,大女儿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会和她挑选一本书共读,最近我们正在读《战争与和平》,每天睡前读一两章,然后互相交流心得感悟。
有时候不需要苦口婆心,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最好的教育之一。
和小女儿一起读书
和往期的“宝藏同学”相比,我的经历可能比较平凡,然而我们所经历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以后回忆起来也许都是一份宝藏。
今年我读完了胡赛尼三部曲——《追风筝的人》《群山回唱》《灿烂千阳》,书中描写的苦难和不幸让我唏嘘,爱与希望更让我感动。对比之中,我愈加感受到平凡生活的可贵,也会更珍惜当下。
不知不觉快到不惑之年,偶尔会怀念以前的岁月,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其干坐着感叹人生苦短,不如认真过好平凡的每一天。而且我始终相信,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便是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