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宝藏同学@梦的解析:
也许一战多少有些随大流的成分,但第二次奔赴考场的她,心里已有笃定的目标。二战,既是为了理想,也是一场与自我的博弈。再回想三年前的那个决定,她依然感激……
我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原本填报了金融类专业,但被调剂到了毫无兴趣的工科。
因为一心想要逃离,大一下学期果断申请转专业,结果又与会计学擦肩而过,最后误打误撞地进了华西医学中心的营养学专业。
对学校和专业的不甘和遗憾、离家求学的孤寂,让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并不愉快,成绩也不算优秀。
大三那年,我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准备报考了复旦大学的营养学专业。
九月之前,学校安排了三个月的医院实习,结束一天近九个小时的工作,已是精疲力尽,晚上的复习效率也因此大大降低。我只能利用碎片时间背单词,做英语专题,断断续续地看专业课。
实习结束我才真正开始系统化的复习。到了十一月,我的效率格外高,一个月看完了6本专业书。但是由于开始得太晚,仅仅靠一个月的努力已很难补救。
初试在惶恐中如期而至,答完最后一张试卷走出考场,心情却异常平静。
尽管我仍怀着一丝残存的希望等待成绩,但,毫无意外。它以一种无声而直接的方式,敲碎了我的心存侥幸:在考研的天平面前,只有努力才是唯一的砝码,所有的自以为是最后都会弄巧成拙。
几乎是毫不犹豫,我选择了二战,我不信自己的能力只限于此,更何况,在我的人生规划里一直有读研这一环,我之后所有的目标都是以读研为基础。
2019年二月底,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学校,一边准备毕设,一边复习,这次我的目标是复旦大学生物统计学专业。
选择这个专业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回想起大学的两次经历,一次是大三的一个课程作业上,老师要求我们全班收集近200位同学三天24h的膳食回顾、身高体重等信息并做分析。第一次面对这样“庞大”的数据,我们都无从下手,不会选择统计方法,分析结果也一言难尽。
第二次是在医院实习时,看到临床每日会产生很多病例数据,而挖掘这些数据中蕴含的疾病与病因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去不断探索。
同时,备考期间受复旦赵耐青老师的卫生统计学公开课的影响,我对这个专业越来越感兴趣,希望以此为未来学习与工作的方向。
在川大图书馆
虽然它的录取难度更大,但当时的我似乎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注定不平坦的路。
然而复习之初,我一直被无端的失意和落寞包围。最让我难受的,不是偶然的自我怀疑,也不是臆想中某些人的“幸灾乐祸”,而是相信我的人得知我失利时投来的惊讶的眼神。
失败无从回避,所有的原因苦楚,到嘴边揉成了简单的一句:“嗯,我没考上”,然后在对方真诚的安慰和鼓励下落荒而逃。
五月以来,毕设和期末考试占据了太多的时间,每天能完成的备考任务只有扇贝的150个单词。
待到脱下学士服、离开川大,大学时光终于画上了句号,我就像《你好,旧时光》里刚上初中的余周周,“跌落悬崖,潜心修炼,等有朝一日重返江湖”。
七月回到家中,我才开始全职备考。距离上一次考研已过半年,专业课的知识又仿若雾里看花。一章专业课要看好几个小时,还经常走神儿。
家中的书桌
这段时间既是我的调整期,也是我的心理救赎期。一方面,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时间规划和复习进度安排,希望尽快找到最好的状态。
另一方面,起初二战的压力常常让我将不甘咀嚼成愤怒,埋怨此前失利的种种因素,实习、课程安排……我一遍一遍地把错误归咎于其他事物上,保护我摇摇欲坠的自尊心。
然而,在反复回想中,我终于看到了“巨大困难”掩盖之下的本质问题。考研前期我三心二意,做了太多无用功,却自信于自己的才智,相信会有天助神力,万事迎刃而解。甚至,我对考试科目都没有详细了解,更别说时间规划了。
在这些反思中,我终于真正坦然地接受了这次失败。
在家附近的兰大图书馆背书
复习之初,面对晦涩难懂的内容,只能一遍遍硬背,在熟记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到了十月,我的复习渐入佳境,制定的月计划基本能落实到每一天,有效学习时间能达到10小时。
番茄钟打卡
日子在堆积的书籍和习题册中溜走,一转眼就到了12月——冲刺阶段。为了让自己适应正式考试的环境,同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每天下午我会用三小时来模拟一套真题,然后批改、查漏补缺。中指的茧子肉眼可见地变大,但脑中的知识宝塔也越堆越高。
初试结束那天的扇贝打卡
考试前一天,为了缓解焦虑,我录了一段视频为自己加油打气。我告诉自己:无论两天后结果如何,这一次我问心无愧。
现在偶然打开那个视频,却总会被自己逗乐,画面里的女孩留着奇短无比的刘海、嘴巴没有血色,声音故作镇定,眼神里既有期待,也有惶恐……
踏入考场反而没那么紧张了。接到试卷拿起笔的我,仿佛坐在开着暖气的图书馆,按下了3小时倒计时键,如无数个清晨、午后一样,专心答满那一张张试卷。
考试结束后,我在日记中写下:“12月22日是考研结束的那一天,也是日光落于南回归线的日子,从那一天起,日子会一天天变得温暖、明亮。”
这一段故事的结局,我如愿以偿,在2020年秋天进入复旦大学攻读生物统计学。当然,这也意味着新的挑战来临了。
班上很多同学在本科时已打下深厚的基础,有些甚至早早接触了科研,这一切都令我相形见绌。研一的《应用线性统计模型》也把我的自信按在地上摩擦,我一度怀疑自己不配来到这里。
于是我延续了备考时的学习状态,学习新软件,复习课程,理解运用理论公式,一有时间就泡在自习室里……第一学年结束,我获得了研究生一等奖学金,算是弥补了本科没有认真学习的遗憾。
和课题组同学一起做饭
复旦就如一张入场券,为我叩开了机遇的大门,它也让身处其中的我有了向更高处攀登的勇气。
过去我觉得去一流学府读研已经足够,但这一年多的生活让我改变了想法——我想去更大的平台收获更多的成长。
如今我在规划留学,除了日常的科研学习,还在准备托福考试。我依然在扇贝背托福单词书,现在已经进入单词总复习阶段,同时每天练习一篇听力和阅读,积少成多,内化为自己的英语能力。
复旦图书馆
我也很感激自己在三年前做了二战这个决定,它赋予我的不只是一纸通知书,或是一个真正喜欢的专业,更让我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明白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前提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最后想和正在备考的小伙伴们分享的是,考研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持久稳定的投入,才可以看到点滴成效。它不像泡面,一分钟闻到香味,5分钟就可以吃到;也不像游戏,一通操作猛如虎,20分钟MVP到手。
它给我们的快乐很吝啬,更多的是无数个崩溃和自我疗愈的瞬间。但这也是考研、或者一切值得努力之事的魅力——延迟的满足感,如寒冬过后万物复苏,如滴水终汇成江河大海。
梦想之路正待一步一步铺成,希望我们总有好消息告诉爱我们的人。
如果你已有成文稿件,欢迎添加微信(shanbay170)投稿。如果你想投稿,却不知道如何下笔,也可以添加微信与我们的编辑聊一聊,我们会陪你一起写出属于自己的宝藏故事。
故事一经采用,即可获得“宝藏同学”专属奖励:限定徽章和180天扇贝大会员身份(已开通的同学顺延180天),助力你成就更宝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