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浙江大学的拟录取通知已经快两个月了,但每每想到自己已经是浙大的准研究生,依然有种不真实感。回想从高考结束到现在的这四年,有过看不到希望的迷茫,有过怀疑自己的挣扎,有过独自前行的艰难,也有过无数次想要放弃的冲动。
迷茫:被左右的高考志愿
2017年,高考结束那天,走出考场时我有些恍惚,因为已经知道自己没有发挥好。对完答案更是一夜未眠,第二天就匆匆离开了高中所在的城市回到家里,从此几乎与同窗三年的高中同学完全断了联系。
成绩出来以后,父母十分不满,从小父母对我要求就异常严格,他们几乎无法容忍我这次失误,而那时的我,也觉得我把自己的一生都毁了。那个本应该无忧无虑的暑假,始终笼罩在夏日的炎热和家里的愁云惨雾之中。
等到了填志愿的时候,父母一边查阅历年分数线,一边对我不停地奚落:
“你要是没那些失误至于现在这样吗?”
“你看看你考的分能报啥好学校?”
“你要是再多考十分......”
我只能默不作声,没有一丝发言权,任由父母帮我选定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那年夏天,我收到了一所211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打开红色信封那一刻,爸妈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因为毕竟还是一所211。
可是我却只觉得迷茫,我并不知道“自动化”三个字意味着什么,上网搜索了之后才知道这个专业有很多关于电学和机械的课程,但是高中三年里,物理和数学恰恰是我最不擅长的学科。
那时的我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就这样开始了大学生活。
为了学好专业,我不敢有一丝懈怠。我依然坚持高中的学习习惯,及时预习、复习,努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物理和数学更是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这样的努力在大学里甚至显得有些奇怪。
大一学年结束,我的GPA全班第一,这些笨拙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可然后呢?”
这样的排名确实令人开心,但那种迷茫的感觉又出现了。同班同学积极地参加各种比赛,可单片机的编码对我来说却无异于天书。大一下学期,我获得了转专业的机会,但我对那些开放的专业也兴趣缺缺,加上转专业之后需要重新学习大一的课程,还得跨校区,所以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
到了大二,课程难度加大,我对本专业的畏惧感也随之放大,也更要依靠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让自己不掉队,这样的大学生活,已经让我感到力不从心。
改变:迟来的叛逆期
大三上学期,周围的同学都渐渐找到了下一步的目标,或者考研,或者工作,或者参加各种竞赛以取得保研资格。而我却不知道目前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有那么半个月,我甚至每天都不想去上课。
我想象自己继续在本专业深造或就业的情形,那一定是整天面对屏幕敲出一行又一行代码,然后在一个又一个红色的感叹号里无休止地debug,这样的生活,想想都让人窒息。
我也试着和家人沟通,但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说“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做好”。没有安慰,没有鼓励,我的感受似乎并不重要,得到的只是他们对于一个优秀的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我开始明白,也许除了自己,谁也不能帮我找出一条出路。
在这时候,我想到了心理学。刚上大学时,出于好奇看了风靡一时的《怪诞行为学》,被一个个小故事吸引,这算是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学。
大三这年,为了勉强打发那些无聊又迷茫的时间,我又看了几本心理学书籍,比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在这零星的阅读里,慢慢对这门研究“人”的学问产生了更多的好奇。
于是我继续读了一些更系统的关于心理学研究的书籍,并且尝试从心理学层面来理解自己当时的状态。这也是我学业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我想跨考心理学!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在我看来,做出决定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难的是我要怎样和父母摊牌,怎样说才能让他们同意,让他们相信我并非一时兴起。
谈话并不愉快,我不得不把大学三年来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迷茫再回想一遍,再经历一遍,让他们明白我多么需要做出改变;我也强调正是心理学让我走出了阴霾。
也许是之前的多次沟通有了铺垫,加上这次长谈,他们终于意识到我的不快乐与艰难,最终同意了我的决定。我仿佛第一次看到了未来人生里的一束光……
努力:不问结局的征程
有了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我便开始一心一意地备考了。从查资料、定院校,再到制定学习计划、自学专业课,整个过程我一直处在“高压”之中。综合考虑了院校实力、所在城市的发展潜力,以及本专业在这个城市的就业情况,我很快就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学校——浙江大学。
部分参考书
2020年2月,我正式开始备考,这一年,我几乎每天都是6点左右起床,晚上11点结束当天的复习。虽然一直根据计划按部就班地准备,可我还是频繁地陷入自我怀疑。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
“这么做究竟会不会有结果?”
“我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
……
每当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每当再一次背诵遗忘的知识点,这种怀疑愈加强烈。很多次,我都忍不住想放下手里的书,对自己说:
“要不算了吧,那么多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也都做得好好的吗?换了一个专业你就一定能学得好吗?你怎么知道这就会是正确的方向?“
到了10月,浙大公布招生名额,仅招5人。那个小小的数字“5”让这种自我怀疑达到了顶点:也许这个决定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我颓废了几天,但是新的星期到来时,我又照常在6点多醒来。看着窗外蒙蒙亮的天空,我开始反思,从初中开始,我几乎就只有一个目标——考上一所好大学,满足家人的期望,却完全没有考虑过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好不容易有了这次机会,为什么不为自己拼一把呢?难道这辈子要永远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吗?
想清楚这些,我迅速起床重新投入了备考。后来虽然偶尔还会焦虑,但我一直没停下脚步,毕竟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学习笔记
2020年12月26日,我走进了考场。在那之前,我也曾害怕考试时出现什么意外,害怕自己会过于紧张而忘记复习的内容,也害怕再一次失利,失去这次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可是走进考场那一刻,我的心里竟然无比坦然和平静:
“我已经尽我所能做了一切应该做的,接下来就是检验成果的时候了,不管那5个人中会不会有1个是我,我都不会后悔。”
结束了一天半的考试,合上中性笔瞬间,真的有了战士收刀入鞘的骄傲。那天很冷,但是阳光很好,穿过树枝投射到我身上,为这一年来的努力画上了句点。
收获:第一次自我选择的喜悦
出成绩那天,我从早上8点就开始一遍遍地刷新研招网,其他学校的查询入口都由灰变蓝,而浙大迟迟没有反应,心里无比煎熬。一直等到早上10点,才终于查到成绩,看到分数的瞬间,我几乎有些难以相信,心里满是欣慰,因为这是我一年努力换来的结果。
而英语取得这个分数,也在我的意料之外。我从大一就开始用扇贝单词,所以备考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扇贝,每天花20分钟,大概能背100个单词。基于对扇贝的信任,我还报名了扇贝的考研英语训练营。
我很喜欢训练营里教的NPC长难句分析法,找出一个句子的主干,删繁就简,在短时间内就能理清整个句子的结构,再结合老师提出的命题人视角去分析阅读真题,理解得非常透彻。而我之所以能考89分,作文也帮了很大的忙,在训练营学到的作文技巧和模板派上了用场。建议大家尽早准备作文,能多出10分以上。
接下来的一个月,就是准备复试了。因为我是跨考生,所以即使是初试成绩出来之后,也不敢太过放松。我认真看了几本专业书,并且制作了一份简历。面试一切顺利,十几天后,我收到了浙江大学的拟录取通知。
人生中第一次,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且达到了自己定下的目标。我终于可以大声对自己说:I DESERVE IT !
再出发:终点是再次启程的起点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想对高考结束后的自己说:“你是成年人了,要对自己负责,不要轻易把人生的决定权交出去,哪怕是交给最亲近的人。”
如果当时我这样做了,可能就会少走一些弯路。不过经历了这四年的迷茫与抗争,我也终于与自己和解,而且也更加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在这里也想对同是跨考的你说,这固然是一条坎坷之路,我们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和本专业的同学站到同样的起跑线上。但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别再犹豫,朝着那个目的地努力奔跑吧。就像诗中写的那样: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确定拟录取之后这两个月,我依然在读专业相关的论文和书籍。因为是自己的选择,加上渐渐对研究方向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热情。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可以在这个领域里继续深耕,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我相信上岸远不意味着结束,它只是下一段征程的开始。
整个复习过程我写在了这篇经验贴里,供有需要的同学参考,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和鼓励:英一89分!工科跨心理学上岸浙江大学,我做对了哪些事?
如果有今年考研的同学,也可以了解下扇贝的暑期备考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