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7|凌晨在早餐店打工的女孩,有朴素的梦想


本期宝藏同学@Harlotte:


儿时天真又大胆的理想,在面对高考与家庭现实时,作出了让步,但大学的各种经历,让她渐渐找到了新的目标。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曾在寒暑假奔波于各种兼职中,生活虽不易,但梦想终究不会缺席。


“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成长是学着接受现实


2020年高考分数出来,526分。在山东这个高考大省里,这只能算是普通水平。


成绩在意料之中,但这也就证明我离梦想更远了一步。不过在19岁的年纪,我已经不再做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渐渐对现实妥协。


那时已很少有人知道,一个扎着朝天辫的小女孩,曾誓言要把“历史研究”当作毕生的事业。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历史朝代歌是妈妈给我的启蒙。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历史里有娥皇女英,有辛追夫人,有风流人物……我既感慨于西楚霸王的英雄末路,又震撼于蒙古大军西征的所向披靡……沉浸于对历史的无限遐想,天真年幼的我说:“妈妈,我想考北京大学的考古学。”


我们这一届是山东省新高考改革“3+3”的第一批学生,副科我选了历史、政治和化学。在高中也短暂地度过了一段如鱼得水地日子,但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数学和化学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上数学课时弯腰捡了一支笔,从此再也没听懂数学”,真的不是夸张。那年我们还遇到了高考推迟,多出来的一个月,我也只是把数学从50分提到了80分。


考上大学那一年,现在想来真是百感交集。外祖家普遍都患有囊肿或是肿瘤,我的母亲也未能幸免。奶奶又患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常年需要服药。福无双至,因为种种天灾,家中庄稼收成也不好。


2020年成了我们家最艰难的一年。刚刚18岁的我面对这一切,就好像做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梦,很久后才明白原来当年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下“爸爸的花儿落了,而我也不是小孩子了”时是怎样的心情。


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家人无一例外地都劝告我不要学历史,怕我学成书呆子,更怕我难就业。我也已然接受了现实,仅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和爸爸逐渐被压弯的背脊,根本无法让我肆无忌惮地埋头书桌。


我几乎全填了师范类专业,包括师范历史,而身边读法学的亲朋较多,所以我还试探性地报了一个法学专业,但就是这个例外,让我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法学生。



大学的自由,不等于放纵


我的大学坐落在省会城市,一所双非本科。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我很快就迷失在了自由闲适之中,每天忙于参加各种学生机构和社团的活动,专业学习反而被我放在了次要位置。


校园风景


起初接触法学,我对它的误解颇深:法学就是背法条嘛。于是大学前两年我都有一种不知前路在何方的迷茫之感,从没有沉下心来钻研专业课,只要不挂科就行,更何谈喜欢上法学。


而大二英语期末考挂科和相继而来的英语四级成绩给了我当头一棒。学校规定大一不可以参加四六级考试,看着原先的高中同学在朋友圈晒自己裸考高分通过四六级,我想,英语也不过如此。


所以我仗着自己英语基础尚可,便越来越懈怠,直到大二的英语课上,我隐隐觉得老师讲解的长难句已经完全看不懂了,更加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疲惫和厌烦之感。但我怎么也没想到,期末考和四级会接连翻车。


于是我开始背单词、偶尔练练听力,但全然不讲究方法,也没有长期坚持,果然,第二次考四级还是没过。我终于理解了老师说的话:“英语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于一朝一夕的积累。”


后来我来到了扇贝,扇贝阅读勾起了我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每天读几篇短文,读完再巩固一遍生词,再利用碎片时间背四级单词和练听力,渐渐把英语学习常态化。我想在今年12月份的四级考试会给我带来福音。


在教学楼后僻静处背书



品尝生活的苦,才懂得学习的甜


因为女孩的敏感细腻和我的早慧,中学时便很想为父母分担生活压力,趁寒暑假做些零工。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冬天的晚上,我总坐在漏风的墙角,戴着露指头的手套组装打火机,一盒三十个,组装一晚上不过十块钱。


在家时帮忙晒玉米


现在成年了,虽然还是一个廉价劳动力,好在已经能够四处奔波。


夏日三十五六度的高温里,我在烫脚的柏油马路上,拿着传单追着给来往路人介绍刚开发的新楼盘。


而在静谧的只剩虫鸣的凌晨,我便骑着电瓶车赶往早餐店做工,一边紧紧握着车把手,一边安慰自己“不要怕!”然后借着月光和车灯奔波在夜色里。


走进早餐店,扑面而来的温暖瞬间驱除了我满身的寒意,在老板和老板娘的指挥下,我忙得团团转,一会儿擀包子皮,一会儿拌包子馅,一会儿掀开冒着白茫茫、热腾腾水汽的笼屉……


等到天蒙蒙亮,便会迎来第一波客人。端着热粥下楼,我忍着几乎夺眶而出的眼泪,被热气熏得刺疼的手赶紧抓住铁桶冰凉的把手……


我还在单位食堂做过短工,每天中午两个小时,拖地、择菜、洗菜、端菜、打扫卫生……虽然工时不长,但完全被支使得脚不沾地。为了那微薄的薪水,每每回到家都累得如同受了腰斩之刑,到头就睡。


和打工比起来,校园生活仿佛天堂。一到开学,我兴奋地向老板辞职,好像是我把老板炒了鱿鱼。


知道了挣钱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重新坐在光洁明亮的教室,端起书本,读书、习作,我被一种浓浓的幸福感包裹着。我不再浑浑噩噩度日:严格执行“今日事,今日毕”;花时间去阅读,丰富自己以及夯实专业基础。


寝室的书桌


学习理论性的专业课,我逐渐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抽出内在逻辑提纲进行背诵,整理思维导图串联知识。记笔记、整理笔记也是把已经理解的知识再重新输出的过程,比单纯的背诵记忆更牢固。


法制史让我重燃热爱的火苗。今年我拜读了李贞德老师的《公主之死》,并结合张晋藩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魏晋南北朝卷进行了更细致的学习。纵观古今,法制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发展、前进,人的学习、进步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些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正处于转折点上大三学生,我逐渐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我依然热爱历史,也对自己对专业有了兴趣,尤其是法制史,接下来会参加法考、考研……按部就班地坚定地向往着法制史学术研究之路,也会慢慢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所学之专业若是你所热爱的,那学习一定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



写在最后


记得初中时,和同学一起去学校的综合楼开会,路过小卖部,每人或是一盒雪糕、或是一根烤肠,唯独我什么也不选。一位同学很是阔绰地多买了一盒雪糕送我,那种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的窘迫如今依然记忆犹新。


但我早已释然,幼时所学的古文,随着成长早已内化明了,那是一种“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感觉。不要紧,这些都是生活,是现实与魔幻交织的罗曼蒂克。


“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这段话,与诸君共勉。平凡的生活大多相似,但又有各自的精彩。努力不必说出来,一切都等到好事发生的那一刻再揭。




【你可能错过的往期精彩】


>> 从北中医直博浙大,寻找护理人的另一种选择

>> 成为医学生这五年:我的变与不变

>> 那个立志学“天坑”专业的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 查看往期所有文章




如果你已有成文稿件,欢迎添加微信(shanbay170)投稿。如果你想投稿,却不知道如何下笔,也可以添加微信与我们的编辑聊一聊,我们会陪你一起写出属于自己的宝藏故事。


故事一经采用,即可获得“宝藏同学”专属奖励:限定徽章和180天扇贝大会员身份(已开通的同学顺延180天),助力你成就更宝藏的自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