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宝藏同学@上海绿羽刘冲:
从流水线装配工到公司创始人,他用了20余年在上海站稳脚跟。但站在事业与家庭的高点,他开始思索生命下一个篇章的意义。零基础学英语、重返校园……四十而惑的理想主义者,也在用实践回答新的人生命题。
中专毕业后,我从苏北农村外出务工,在南京做过“三班倒”的流水线装配工,来到上海的第一份工作是网吧网管,后来又做过保险推销员,去过证券公司……如今我在上海打拼已经20余年了。
和那个年代的很多人相似,一开始做的都是一些底层工作,但我也没有埋怨,都以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哪怕是做装配工,我也是整个流水线上工资最高的。社会像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这些工作教会我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为了胜任工作,我自学了IT、证券等等,1997年我开始自考南京大学法律专业的大专和本科。那时我想过成为一名匡扶正义的律师。
本科毕业不久,我结婚了,面临着更多的家庭责任。于是我开始了创业。我选择的是环保行业,因为我想在创造收益的同时,也能对社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十几年间,公司发展蒸蒸日上,我们有了几十项发明专利,在行业内也有了绝对的领先地位。更让我们自豪的是,在业内人士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我们将这个行业推到了欧美一线产品的水准。
公司在宜兴的工厂
可以说,人到中年,我的所得已经远超过了我的欲望,我成了别人口中的“成功人士”,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然而2020年,袭卷全球的疫情给人类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让我看到了世事的无常。我不禁开始思索:下一步,我应该做什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至少,从商的这段经历应该只是我的过往,而不是我的人生理想。人生苦短,我不想将来我的墓碑上刻着,这人就是一个卖货的。
这一年,我42岁,怀揣着疑惑和不解,暑假里我和儿子开始了全程2200公里的川藏线骑行。这一骑就是近一个月。我们所走的318国道是中国最美的国道之一,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也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正所谓心灵在天堂,身体在炼狱。
骑行路上
川藏骑行最难熬的是严重的高原反应,平均海拔4000米,普通人就算是走路都会气喘嘘嘘,更何况还要骑着车翻山越岭。
高原的气候也变化多端,有时谷底是40多度的高温,山顶却可能在下雪,仿佛在一天之内就经历了四季轮转。有时遇上冻雨,冰冷的雨丝穿透头盔雨衣,手指全冻僵了,甚至无法操作自行车变速器。
我们的骑行过程也险象环生。在成都到拉萨段的东达山,一天行程将近结束时,路上出现了一个大坑,儿子的车速过快,人一下飞了出去。头盔上砸出一个很深的印记,手腕、膝盖上都留下了永久的印记。现在想想,真是有点后怕。
和儿子骑行的经历曾被人民日报报道
一路上,我们经常能见到汽车的残骸、动物的枯骨,对死亡的恐惧让我重新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在一天最多十五小时的骑行中,我常常自问那几个终极问题: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从拉萨回来后,我真正试着去寻求答案。我逐步退出公司业务,参与了更多的公益活动、小区建设,也开始了更多的学习之旅。后来,我在复旦大学哲学班结识了一位金教授,并专程向他请教人生的困惑。
金教授听了我的想法和经历之后告诉我,如果我对未来并不清晰,那就应该做更多的系统完整的学习,而不仅是参加一些浅尝辄止的社会课程。
我想我应该寻找一个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逐步积累、安静思考的环境,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重回校园。于是,我产生了考研继续深造的想法,我想去读历史学,去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社会,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但问题来了——英语怎么办?这些年除了工作和家庭生活,我大部分的空闲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里,可唯独英语,我一直视之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我这一大把年纪了,还能学英文吗?
我的英语水平能有多差呢?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2015年,我这个“乡下土包子”第一次出国,独自去德国法兰克福参观展会。一出海关,约定好接机的人不见踪影,可把我吓得不轻。那时候国内恰好是深夜,不好意思打电话回国询问。
本着在国内养成的“有困难找人民警察”的习惯,我立即向旁边的两位德国警察比划着问路。其中一位至少一米九的警察居高临下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吐出一个单词“Passport”。
“Pass啥?”我只知道打游戏登录帐号时经常要输password,可是警察为什么向我要密码呢?然后我就犹犹豫豫地回答:”No password.”警察的眼睛一下就瞪大了,立马把我逮到里面的房间,检查行李,搜身。结果就在我上衣兜里发现了”passport”。
误会解除,不过我还很想和警察先生说一句,非常抱歉,我不是故意“调戏”你们的,我真的是英文太差,不知道你们说的啥。毕竟,我上次学英文,还是在1990年苏北的乡下中学,用机械性记忆学了三年,然后就去读了中专,从此再也没有用过英语。
按照一般的故事逻辑,受此刺激,接下来我就会知耻而后勇,开始努力学习英文。但其实并没有,因为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惊喜地发现,不会英文,光靠翻译软件,购物、交通、餐饮都没什么问题。
第二年,我在米兰参观完展会后,一时兴起,独自坐火车去罗马逛了两天,从罗马飞回上海,一样地顺风顺水。我的自信心又开始膨胀了。
在米兰参加展会
第三年,我带着全家自助游欧洲。从订民宿,到订机票、火车票,全流程攻略,我都借助翻译软件搞定。虽然过程中出了很多乌龙,譬如说把宾馆订在了机场边上,离伦敦市中心还很远,去佛罗伦萨的机票给订到了比萨。但总体来说还是有惊无险,这些不确定事件反而让旅程变得更有趣。
于是,我形成了一套英文无用论。当时的我以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水准的提升,英文学习,包括口语都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中。甚至公司员工学英文,也经常受我“耻笑”。如今看来,才知道自己当年的想法是多么“年少轻狂”。
但现在才学还来得及吗?金教授告诉我,在他们那个年代,读书时大多学的俄语,都是后来自学的英文,一样能够阅读文章、出国访学。
我开始意识到,之前的“英文无用论”,仅仅是因为我对英文的恐惧和逃避,是安于现状的借口,而要想打开进入更广阔世界的大门,我就必须要迈出这一步。
我为自己定下了目标:重新学英文,先参加国内的研究生统一考试,让自己有一个学习的环境,安心积累三年,之后再去国外读博。那时候,我还能和儿子一起读大学。
然而,学英语的过程远比我想象中艰难。
我现在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遇见communication时绝望的心情,由于对词根、拼读法一无所知,我并不清楚communication可以拆分为com+muni+cation,而是逐个字母地死记硬背。当时我每天骑行半小时去闵行区图书馆复习,一边骑车,一边背单词。结果半小时过去了,我连这一个单词都记不住。
在闵行区图书馆备考
后来我在试了几款单词软件之后来到了扇贝,通过“智慧词根”逐渐明白了英语单词的构词规律,我终于在第一个月,背完了小学英语单词。之后我报名了扇贝考研训练营,跟着课程慢慢打实了基础。
最多一天在扇贝花了8个小时
但除了学英语和备考,我还要参与公司管理,陪着孩子骑行,对我来说,时间都是靠挤的。
我习惯每天记日记,每天问自己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什么是我所恐惧的,然后放弃哪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清除没必要的欲望。不断清理自己的内心,才能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留下足够的空间。而我的英语也从最初的零基础,到现在能够读懂考研难度的文章了。
复习参考书
去年年底,我与四百万年轻的大学生一起走进考场。前些日子出分,英语一考了64。按照往年情况来看,很有希望进复试,目前正在准备中。
初试成绩
在这一年的英文学习和备考过程中,我无数次地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付出是否有回报。谁都无法一直保持元气满满的状态,今天可能信心满满,连续背了几个小时的单词。明天说不定就挫败感爆棚,英语碰都不想碰。但如今每天打卡已经让学英语变成了一种习惯。
没有经历过高山,会害怕门前的山坡。没有看到过汪洋大海,会恐惧门前的小河。亲身实践,是我克服恐惧的方式。
未来十年里,我想专心于读书、思考、求知求真。三年硕士是打基础,提升英文能力,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之后我打算申请国外学校的博士,也想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做一些对社会真正有意义的事。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包括选择做环保行业,想学哲学、学历史……但同时我也是一个实践者,不只是想做,也会踏踏实实地去做。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是这个社会的推动者和改变者,这便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
如果你有“宝藏”故事,欢迎来“宝藏同学”栏目分享,我们的编辑会陪你把故事讲到最好。
如需投稿,请添加微信shanbay170,或将文章发至邮箱min.ke@shan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