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复旦毕业后,我来到了广西乡村支教

这期我们邀请到了一位乡村支教老师,他的故事一定会给你带来些许感动。希望你能为他点赞或留言鼓励他~




支教心愿起始


2014年,我从一个小城考入了复旦大学。和很多人一样,我高中拼命学习,懵懵懂懂地就走进了大学校园。


初入复旦,一切都很新鲜,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高中好像只有学习,而一些一二线城市的同学除了学习,还有社团活动等丰富的课外生活。所以无论从学习上还是课外活动上,我都不再相信“到了大学就轻松了”的说辞。我一边更努力地学习以保持自己的学业优势,一边又积极参加班委竞选、社团活动,忙得不可开交,可平静下来却又有种莫名的失落和孤独。回想起来,那应该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


大一上学期,一个好朋友把我拉进了学校的西藏支教公益团队——“圆梦墨脱”。当时想法很简单,只是觉得去支教不但能为西藏的孩子带去一些帮助,还可以领略青藏高原的风光。很幸运,我通过了初筛、面试和体能测试,寒假就和队员一起踏上了开往西藏的列车。两天两夜后,我们抵达拉萨,接着又坐了一天的汽车,才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林芝小学



初见学校我们都很意外,教学设施设备基本齐全,美术室、音乐室、展览室应有尽有。不过等了解了实际教学情况后,我才发现他们所缺少的其实不在物质,而是教师资源。因为师资不足,老师们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到每个孩子,有些副课也没有老师教。孩子们基础一般,缺少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但我们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支教时间,只能尽己所能去引导,希望能为他们带去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改变。



回到学校后,生活又重新回到正轨。因为对自己的专业不太感兴趣,大二我申请了第二学位修会计学,基本上从早到晚天天满课。为了绩点,我去过通宵自习室,为了读第二学位,我一次次赶校车辗转于两个校区,也常常在校车上完成当天的扇贝打卡。



忙碌的学习间隙,却也有一些让我感动的小插曲。林芝小学的校长时常联系我们,和我们沟通一些教学问题,问我们假期是否有支教安排。孩子们会找我们聊天,请教学习、分享生活,我也提供过一些力所能及的经济资助。看到他们的成长,我由衷地欣喜,觉得自己真的为他们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



心中种子萌芽


2018年毕业后,我顺利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之前向往过的金融类工作,期盼着可以像电视剧中那样,走在CBD里,按部就班地过着光鲜艳丽的生活。职场小白每天的生活都很新鲜,有很多东西要学,生活节奏快,薪资也可观,按理说是“活成了别人眼中羡慕的样子”。


但工作了一年多以后,我渐渐发现,学到的东西并没有让自己从本质上获得提升,也没做成真正有成就感的事,每天回到家中只感到疲惫。于是我决定辞职考研,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来提升自己。结果并不如意,我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但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高薪体面的工作没有给我带来快乐,读研难道就是我眼下真正想做的事吗?似乎也不是。而当我回忆起在林芝小学的时光,我觉得心中曾经埋下的那颗种子开始发芽了,支教的想法,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踏上支教旅程


想起有个朋友加入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我便在官网和公众号上浏览了一些文章,心中真有一种不谋而合的感觉。于是我火速提交了简历,经过了面试、体检等步骤,最终成为了一名准项目老师。然后我才和父母朋友说了自己的决定。父母其实心里都不大同意,朋友们也表示不解,尤其是我妈,担心安全、食宿各种问题,也一再问我是否真的考虑清楚了,劝我安心找个工作、成家。我理解他们的担忧,便耐心和他们解释我是去做什么,我这一年多的感受以及我的今后的规划,最终说服了他们。



经历了一个半月的线上培训以及在南宁为期一周的线下培训,8月24日,我和其他几位老师跟着校长来到了广西百色田东县作登瑶族乡中心小学,正式成为了一名乡镇小学支教老师。



来到学校第一天,美丽的校园就让我眼前一亮,但接下来就发现自己想多了。开学前那些天基本上都在和生存环境作斗争,睡觉有虫子,水龙头里的水有时是黄色的,我们要学着自己做饭,买菜取快递要去到几公里之外的地方……不过这些小插曲都因为初入新环境的新鲜感而不值一提了。



我被分到四年级二班,成为了41个小孩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虽然是我不太擅长的科目,但学校急缺语文老师,我就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


开学后才发现,学校师资真的匮乏,没有英语老师,音乐、美术、体育等副课都全校都只各有一位老师。课表上排了各种副课,但大部分都用来上语文和数学了。班上学习氛围不足,学生普遍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动力,上课交头接耳、课后不交作业也是常事。他们当中也有很多留守儿童,课外陪伴他们的是手机,有些小孩家庭方面也有种种问题。


和当地老师交流,他们无奈地说:“真的缺老师,也实在顾不到每一个学生,我们只能培养尖子生,拉一下中等生,放弃差等生。”这些现实情况都给了我不少的压力,但也让我更有动力去为他们做一些改变。



开学一两周后,我逐渐适应了教学生活。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到班级,七点半督促孩子们早读,每周带14节课。由于他们基础薄弱,我便教他们如何预习,并且在课前准备详细的教案,除了书本上的内容,还给他们扩充讲一些课外的知识,尽量放慢讲课速度,让大家能跟上新课的进度。


班上有个小男孩汉语拼音还认不全,我让他放学后来办公室“开小灶”,把当天的生字一个一个再给他讲一遍,同时系统地给他补习拼音。可能之后“小灶”队伍会越来越大,但我不想放弃每一个小孩



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制定了“四二班代币激励计划”。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代币”,上课积极发言、听写满分、遵守纪律等等,积攒到一定数量可以兑现小心愿。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改变,我都不吝惜表扬和鼓励。孩子们觉得这种方式很新奇,竟也跃跃欲试,课堂上多了一只只举起的小手,这让我大受鼓舞。曾经我也是“填鸭式教学”下的学生,深知这种模式的弊端,所以我格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希望能摆脱传统的“朗读并背诵”模式



和孩子们熟悉了之后,虽然偶尔会因为他们的调皮而气恼,但他们也给予了许多让我内心触动的时刻。我觉得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我,课后总缠着我聊天,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诸如西瓜为什么叫西瓜,冬瓜为什么叫冬瓜,让我讲之前上学时的生活,问我上海是什么样子的。他们跟我说想上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现在我已经和其他支教老师商量着尽力开设这些课程。他们其实很需要陪伴,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看看这片天之外的风景。也许,我就是那个能为他们做到这些的人。



当地的居民也给了我们很多优待。乡上快递点的阿姨总会给我们塞一些糍粑、香蕉,办公室的老师常给我们带一些当地特产。周末只有我们在学校里,村民们就常常做了吃的送来,或者索性邀请我们到家中吃饭。校长也一直在想办法帮我们改善居住条件。这些一点一滴的感动,都让我们更加坚信自己目标,支持着我们前行。


(快递站阿姨送的糍粑)



未来,努力去成为光吧


从支教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决心努力为这些可爱的学生们编织一双飞出去的翅膀。之后,我又会去做什么呢?我回答不了,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仍然会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尽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


我们都是怀着改善乡村教育的初心来到了这里,但也明白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努力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总要有人开始行动不是吗?我的朋友说很敬佩我的选择,但我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我只是找到了心中的热爱,不再疲于生活而已。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做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最后,我想说“万物生长,各自高贵”,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热爱,相信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为照亮世界的星火




👉 往期「本周之星」传送门



【#今日话题#】


@闫强因着心中的热爱,去到了广西支教,尽己所能发光发热。


想邀请你分享你所热爱的事,你为它正在做什么努力?


优秀发言有可能被pick为本周之星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