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小城考入北航
我来自四川省广汉市,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这座小城,不过对三星堆应该有所耳闻,广汉正是三星堆的所在地。
我的祖辈都是农民,父母在他们那一代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在那个年代,考中师比考高中难多了。或许是遗传了母亲作为数学教师的数理能力,我的理科成绩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
初一时,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北京夏令营,带队的辅导员小哥哥正是清华的学生。那是我第一次踏进清华的校门,清华梦的种子也悄然在我心里埋下。
然而清华梦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在我高考之前,广汉这座小城已经快十年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了。2017年高考,理科考了658分,在广汉排名第3,但全省却排到了1000名左右。虽然无缘清华,但这个成绩也在预期之内,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填志愿了。
可是,我对专业选择一直没有明确的想法,父母希望我选择川大口腔,但我对医学完全不感兴趣,而且我不想留在四川。这时我了解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好从当年开始进行大类招生培养,大一为通识教育,大二才细分专业,我便决定把具体的专业方向选择延后一年,填报了北航的工科试验班(航空航天大类)。
北航录取通知书
大学,不只是学习
大一通识教育这一年,课程极多,每天满课,学习压力很大,而且这一年的成绩决定了我们能否进入自己想选择的专业。
但我一直很感谢北航的大类培养模式,若没有第一年在大学里的探索,我很有可能就读了一个不喜欢或者不合适的专业。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很感兴趣,并且这个专业也适合我,于是我在大二选择了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北航的仪器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进入仪器学院的同学成绩都非常优秀,学院最后一名在大类排名中都位于前1/3。大二上学期,我单学期的GPA达到了3.83(满分4),然而在院内170多人中却排到了70名开外。
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电路分析》课在第八九节,有的同学为了能坐到前排,在早上第一节课上课前就在那个教室的桌子上写上了占座信息。其实客观来说这种做法并无不妥,但是这种氛围却让我有些不适。
我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规划,一直秉持的是“努力学习、兼顾兴趣”的原则,不希望自己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而忽略了其他机会和可能性。
坚定了自己的规划后,我的大学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我希望自己在课余时间力所能及地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于是参加了校内外许多志愿活动,大学前三年我的志愿服务时长超过了650小时。
优秀志愿者证书
我参与的志愿服务中,有许多是支教项目。2018年,我参加了北京“活力社区”公益组织的线下支教,支教地点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小学。
尽管已经过去两年多,我依然忘不了第一次走进那所小学时的震惊与难受。学校位于北京市远郊,面积很小,没有操场,只有一个带篮球框的小广场,地面也不平整。教室里的环境更是令人堪忧,桌椅陈旧,甚至破烂不堪。我问学校老师能否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得到的答复是多媒体设备已经损坏无法使用。
印象中还是近20年前,我读幼儿园时的那所农村小学是这样的环境。那次支教让我坚定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决心,我觉得自己作为大学生也需要深入社会,不能只呆在舒适的“象牙塔”里。
支教志愿服务证书
志愿服务之外,我在大二还担任了北航钢琴协会的会长,曾组织协会的同学举办钢琴音乐会。我从6岁开始学钢琴,11岁通过了钢琴十级,中学时又学了一点即兴伴奏与作曲。可以说,对钢琴的热爱已有十余年。
上了大学,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大一入学时,我参加了北航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专场,获评“十佳选手”;大二至大三上学期,我担任了北航音乐类课程的助教,参与包括合唱与音乐鉴赏等课程的教学,帮助对音乐感兴趣的同学更好地了解与学习音乐。
2019年参加学院晚会
大一时,学校为了管理大类培养的学生推行了书院制,以书院暂代专业学院的各项职能,我们也成为了书院的第一届学生,而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也亟待建立。
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服务同学,我先后竞选上了所在守锷书院的学生会副主席和党支部组织委员,并且经历了学生会从无到有的建设,没有学长学姐的帮助,一切全靠自己,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
而不管学习、活动多忙,我每天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扇贝打卡。和扇贝的缘分始于2012年末,那时我在读初二,在三姑的推荐下开始用扇贝单词。
我的英语基础还不错,背的第一本单词书是大学英语四级词汇,每天学10个新词,复习30个旧词,到高中毕业前已经背完了四、六级的单词短语。在扇贝上的学习让我拥有了远超同龄人的词汇储备,印象里初高中的英语考试,我基本上都是第一名,高考英语142分。
到了大学,我逐渐从扇贝单词转向扇贝阅读,每天2篇短文或1篇英语名著成为了我的日常。大二上学期,我裸考六级600+。如今我已经打卡了2800多天,其实这个过程并没有多么热血,只是日复一日的积累。
错失保研,五个月上岸清华
大三那年,我曾与保研只有一步之遥。
在北航,“冯如杯”是学生之间最常聊到的科研竞赛,虽然是校级比赛,但“冯如杯”的作品质量和竞争程度丝毫不亚于很多省赛国赛,而且获评一等奖项目的第一作者可以直接保送研究生。
大二暑假,我和一位同学组队开始准备第二年的“冯如杯”竞赛,项目方向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语义分割。到了大三下学期,我们的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在通过数轮审核与答辩后,成功入围了一等奖答辩,与另外8个入围项目角逐2个一等奖名额。可惜最后我们功亏一篑,只获得了二等奖。
“冯如杯”获奖证书
遗憾自然是有的,毕竟一等奖就意味着保研,而自己却输在了临门一脚,这也让我不得不直面考研。
由于疫情的原因,往年五月份就进行的“冯如杯”一等奖答辩,在去年延迟到了七月。大三下期专业课程紧张,再加上准备竞赛,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同时准备考研复习。保研希望破灭之后,我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垂头丧气,立马投入到备考中,此时已是从七月底,距离初试还有不到5个月的时间。
幸运的是,在大三上学期我已对考研有了初步的规划,免去了学校和专业选择的困扰。我首先确定了研究生阶段继续在本专业深造;其次是择校,仪器专业学科评估中排名A+的仅有清华和北航,因此对我来说也没有第三个学校可选。在备考前,我比较了两所学校的专业课和往届报考难度,迅速确定将清华作为考研的目标学校。
周围不少人都觉得我很冒险,但这却是我慎重考虑之后的决定。对比北航和清华的仪器考研专业课,前者考试范围是本科的两门课程,范围更广,后者是一门课程,难度更大。对我这种复习时间紧张的考生而言,专攻一门专业课或许更合适。
此外,得益于大一的通识教育,我的数学基础还算扎实,复习数学时直接跳过了基础部分进入强化模块。在英语方面,因为注重日常积累,倒也不用从头学起。大纲的5500词我几乎都认识,所以只是用心完成了21套往年的真题,辅以每日扇贝阅读打卡。这样一来,就能为专业课复习腾出更多的时间了。
尽管时间紧张,我也没有特意调整作息,一般早上7点半起床,晚上12点前睡觉,中午会在图书馆休息半个多小时。我一直认为考研需要的是持之以恒,而不是间歇性努力或者打疲劳战,该休息就好好休息,该复习就高效复习。
我的初试总分394分,其中政治73,英语一79,数学一140,专业课102。3月24日,我参加了线上复试,并收到了清华大学的拟录取通知,十年之梦,终于得偿所愿。
考研初试成绩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我的分享也接近尾声了。在本科的最后阶段,也借这机会回顾了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涯。这四年,有收获也有遗憾,有顺遂也有艰辛,所幸日子还很长,还有很多尝试与选择的机会。
初入大学,我也曾因“同辈压力”而感到迷茫和困惑,庆幸后来听从了内心的声音,在专业学习之外还做了许多真正想做的事,我在钢琴协会里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志愿活动中帮助他人并充实了自身,在辅修课程里学到了全新领域的知识……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句话是三年前在一部电影里看到的,我想我这大学四年基本做到了,希望未来在迷茫、艰难的时候想起这句话,依然能做出无愧于本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