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4|整理中医古籍的女生:择一事,终一生


本期宝藏同学@朝闻道:


少时学方块字、读“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她就常常生发出对古人生活的想象,被他们高深精妙的思想所吸引,幻想着延续他们的智慧,来帮助今天的人。


大概就是从那时起,学中医的执念就在她心里扎根发芽了,于是这些年的兜兜转转、绕的弯路,无非就是想离梦想近一点,再近一点……



17岁那年参加高考,我铁了心要上北京中医药大学。这不仅是因为北中医是全国中医院校的最高学府,也因为北京是我最向往的城市。


记得初中时学校组织冬令营,那是我第一次从家乡那个东北小县城来到北京,我深深地被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打动,我想以后要是我也能在这里生活该有多好。记忆中一月的北京很冷,但去北京读书的愿望之火却在心中熊熊燃烧。


然而就像古书里说的,“造化弄人,天不遂人愿”,高考成绩出来后,我报考其他中医类大学都绰绰有余,但唯独报考北中医会面临被调剂的风险。当时爸爸劝我:“稳妥起见,还是报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八年制吧,以后再去北京发展也不迟。”可是,如果这八年这最宝贵的青春时光都不能在自己向往的城市,这也太痛苦了。


还是赌一把吧,第一志愿北中医,服从调剂,我知道我可能读不了北中医的医学专业,但只要能录取就行,读什么我都愿意。至于其他志愿填了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我已经忘了,也可能根本就没有填。


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虽然我被北中医录取了,却被调剂到了想都没想过的护理学。说实话,拿到这样的结果后我很失望,尽管做一名救护他人的“南丁格尔”也很神圣,但这和我学中医的梦想未免差得太远。


父母也不想我以后的工作太过劳累,问我是否要复读。可是我觉得,既然最初做出了决定,那就无论如何先走下去,人生总不能永远依赖于重新洗牌。

2016年,我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学府:北京中医药大学。我很庆幸当初的决定,因为这里的氛围真的太好了。虽然我不是中医学院的学生,但每当我走在校园里,都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对于中医的热情。


夏天的夜晚,学校的路灯下总有同学在大声背诵中医经典条文,在食堂排队打饭时也常能听见有人口中念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语句。在这里,我仿佛找到了向往的那片杏林。


其实,学护理的日子也没有那么难熬,授课老师都是行业的佼佼者,同学也都热情友善。大一大二时,专业课没那么紧张,我就经常在课余时间去旁听中医专业的课程。或许正像一位老师调侃我“书非借不能读”那样,作为一个中医专业的“编外人员”,我反而学得格外认真,正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在大学还加入了学校的辩论社,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社团的前辈会带着我们准备论题的材料,教我们怎么找专业的文献支持,怎么做到言之有理,这为我后来转向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提供了方法借鉴。


后来我入选了校辩论队,参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辩论赛,理不辩不明,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也拥有了更平和的心态,让我能够摆脱高考后的不甘,真正去思考我想要的未来。


辩论赛获得的证书


大一下学期,我就决定了要跨考本校的中医学研究生。


最终做出这个决定,还要感谢教我大学语文的国学院Y老师,在他的课上,我重新拾起了曾触动我心弦的古文,再次梦回古人的世界。也正是他的平和、从容让我看到了我想成为的那种中医学者的风范。他告诉我们,不是现在学什么专业以后就一定要做什么工作,只要敢想敢试,人生的路依然无比开阔。他的话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我不曾湮灭的期待。

在决定跨考之后,我提前做了很多准备。


我是护理学本科,理论上不能做临床医生,但依然可以报考学术型硕士,以后从事科研,进入高校或者研究所。本科时旁听的经历让我对中医学科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只需要系统地学习。


与此同时,我也并没有放弃我的专业课,因为我知道在护理专业学到的临床实操经验非常宝贵,只要我以后还从事医学,这些知识总能用得上,所以我也顺利拿到了护士资格证。


护士资格证


也是在决定跨考后,我来到了扇贝。我的英语基础不太好,刚进大学时还被分到了慢班。考研又绕不过英语,所以从备考四六级时我就开始注重单词和阅读的积累。大家都说只要有高中的基础,过四级其实很容易,但我刷了一套真题后就不得不承认我真的没有学英语的天赋,只得老老实实从单词学起,好在记忆力过得去,四级和六级都一次通过了,扇贝打卡也一直坚持了下来。


在准备专业课时,我才发现旁听只能掌握中医专业的皮毛,中医学的六本专业书我一本都没有学过,很多内容既需要背诵又需要理解。听网课对我来说效率太低了,我只能先把知识硬背下来。五个月里,我从经常说错中药的名字,到可以模模糊糊地体会到方歌文字后的实际含义,再到整本《针灸学》倒背如流。


2019年7月,我成为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实习护士。护理学院没有考研假,护理的工作也远比我想象中忙碌辛苦得多。


我们实习生要和正式员工同样排班,七点起床,七点四十交班,然后测上一整天的体温、血压、脉搏。中午一小时的午休时间也都被我拿来看书,就这样忙到下午五点下班。直到晚上六点才能真正坐到图书馆开始学习,十点半闭馆我才回宿舍休息。手机完全沦落为看时间的工具,我几乎都是90%电进图书馆,90%电出图书馆。


那段时间我特别羡慕那些可以全身心备考的同学,我羡慕那种清晨抱着豆浆站在图书馆门口等开门,然后认认真真从天亮学到天黑的生活,那种日子,我一天也没有体会过。


备考兼实习的一年里,我常常偷偷掉眼泪,可从没想过放弃。因为我真的很想留在这里,真的很想学中医。四年不够,我想再在这里三年,然后再三年。


这一次,命运没有再跟我开玩笑。2020年,我如愿留在了北中医,并转入中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读研。


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奋斗的果实远比想象中更甜美,以前在护理学院,我总感觉自己缺乏信念感和归属感,而来到中医学院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心之属地。


我的专业是中医医史文献,这是一门勾连医学、史学和文献学的学科。与大家所熟知的中医不同,我每天“望闻问切”的对象不是病人,而是一册册晦涩难懂、濒临佚散的医学古籍。在很多人看来,这份埋头于故纸堆的工作或许有些枯燥,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我整理出一份医学古文献时我是多么欣喜,当我理解了一句古人的治病箴言时我是多么激动。


整理医学古文献


尽管不能直接治病救人,但我的工作能为一线的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思路和参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对我来说,手边的文献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它们就是我为生命开出的“千金方”。


在中医学院学习的日子充实而快乐,老师们通今博古,领着我们遨游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海洋中。


在经典校读学课上,我们校读了古籍《周易》,老师带我们边校读边了解易学。在中医训诂考据学课上,老师会带我们追寻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我越学越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越觉得自己所学还远远不够,就越想再读多一些、深一些。“朝闻道,夕可死也”,我愿意终我一生从事于中医古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现在,我已经开始准备本专业的博士考试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我考博的外语可以选择医古文考试,不必再考英语,但我还是决定继续在扇贝打卡。多学点英语总归没有错,也许有一天中医可以真正走遍世界,希望那一天的到来有我一份小小的功劳。


回顾这些年的求学时光,我发现自己何其有幸,我真的学了中医,真的来到了北京。少年时的梦想渐渐变得清晰,成为我触手可及的现实。或许在每个人生道口,我们没有办法立刻做出绝对正确的选择,但是我们可以用时间来验证这个选择,我相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 点此查看往期“宝藏同学”


如果你有“宝藏”故事,欢迎来“宝藏同学”栏目分享,我们的编辑会陪你把故事讲到最好。如需投稿,请添加微信shanbay170,或将文章发至邮箱weekly@shanbay.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