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同学职场系列又和大家见面啦,这个系列一直在和大家分享在不同岗位但充满热情的宝藏同学故事,他们有的是急诊科医生,有的是英语老师,或是铁路工程师、SQE……这一期我们邀请了一位正在云南参加扶贫的同学。
“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从大学开始,@Sevvvvvv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探究了好几年,直到如今,或许还是提交不了满分答卷,但她已渐渐明白,有时候越想追求答案,却越找寻不到,而当她不再急着赶往目的地时,忽然发现一路上处处皆是风景。
大学读了两个专业
2011年高考一结束,我的心就早已飞去了千里之外,我迫不及待地想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志愿也无一例外都填到了省外,最后被离家1500多公里的西南大学园林专业录取。
很多同学可能不熟悉园林设计专业,说实话,刚上大学的我也一样。我对学什么专业没有太多想法,填志愿时是凭感觉选的。看到课程表上的专业课,病虫害、草坪学、园林设计……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看就一头雾水。
更让我措不及防的是,绘画是我们专业的必修课,而我完全没有绘画基础,素描、水彩、钢笔画……甚至要从执笔学起。那时候我们的画室在七楼,没有电梯,为了节约时间来练习,我和几个同学常常累了就直接在画室铺几张报纸睡觉,有时候一呆就是好几天。
大一临摹的钢笔画
虽然成绩还过得去,但其实我对这个专业一直提不起热情,未来也不打算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所以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大一大二成绩几乎都是及格分飘过。后来,有些不点名的课,我能逃就逃(大家不要学我)。
曾经我以为大学生活就是像电影里一样,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导演也许忘了,大学还要上不喜欢的课,还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到了大三,身边很多同学都已确定了下一步的方向,考研、实习、考公……而我仍然踌躇不决。“学生”这个角色仿佛快走到了尽头,再往前几步,就要置身呼啸的社会,我却还是心不在焉。
“难道我的学生时代注定以遗憾收场吗?”我不止一遍地问自己。
“实在不喜欢专业,就学点别的喜欢的东西吧。”我不止一遍地劝自己。
于是,我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修英语第二专业,也当是为将来就业做些准备。第二专业有两年半的课程,按理说大二下学期就应该开始了,为了不耽误毕业,我申请了在两年内修完全部课程。
同时我也不再逃避本专业的课程,于是一周七天几乎都是满课,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也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同学都说我像是变了个人。
我还重新开始了扇贝阅读和听力打卡。最开始入坑是因为《哈利·波特》,到现在已经在扇贝读完了80多本原版书。寒假在家无事,我疯狂地练习精听,最多的时候一天差不多听了500句。扇贝打卡大概是我坚持得最久的一件事了。
在扇贝读完的书
大四毕业之际,我提前修完了第二专业的课程,通过了专四和专八,还获得了英语专业“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后两年本专业的成绩也突飞猛进,虽然没有大佬那么优秀,但大多也都能考八九十分。
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寻答案
2015年毕业后,我和好朋友约好一起到苏州工作,形形色色的岗位看得我晕头转向,想找份合适的工作仿佛大海捞针。想到英语算是自己的强项,还修了第二专业,我决定先找一份英语相关的工作尝试一下。
几番面试后,我去了一家游戏公司做海外运营,初期主要工作是通过体验游戏为国外玩家配置礼包。一年过去了,工作上早已能独当一面,可是也到了瓶颈期,晋升机会不大,再加上经常需要倒时差,生活的不规律让我苦不堪言,最终我选择了离职。
后来我又去了杭州,做过社群运营、做过PBL项目式教学……辗转换了几份工作,可总也没跳出这个圈子,感受不到自己的进步,而公司里的各种内部竞争也让我疲于应付。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没有常性,确实,那几年我一直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甚至忙得没有时间思考,只能通过不断地试错来寻找答案。
2019年,偶然一次和同事聊天,他和我说了在新西兰打工旅行的经历,我听了后心动不已。“既然在这里过得太累,不然我也出去走一走,来一场属于自己的旅行?”我想趁着间隔年,慢下来,给自己一个思考和休息的机会。
决定之后,我就开始准备雅思和申请材料。幸亏工作以来英语一直没落下,我只准备了一周的时间,首考7分。等到四月签证下来,我就出发了。
我去的是澳大利亚,在那一年里,我都是打一段时间的零工,攒够了钱就接着去旅行。做什么工作我也不太挑,重在体验。我为一对老夫妇做过两周的农活,然后去了昆士兰州,在鲍恩这个海港小镇的农场里摘过一个月的番茄……
在农场摘番茄
我去了悉尼、墨尔本、黄金海岸……没有刻意的攻略行程,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随遇而安,感受最真实的人文风情,突然想去哪个地方了便转身离开。
我也遇到过许多和我一样出来打工旅行的伙伴,白天我们一起干活,晚上去海边散步,聊天,开party。虽然我们背景不同,从前的境遇各异,但是并不妨碍大家平等地相处,一起走一段,然后相互告别各自迎接下一段旅程。
在悉尼
有人问我,这段打工旅行的经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吗?很遗憾,可能的确没有太大帮助,但是在出发之前,我就对自己说过不要抱着功利的目的,就当是体验另一种生活。
这一年,我确实慢慢变得从容,拥有了一段千金不换的回忆,也真正明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可能这也是我后来来到云南参加扶贫工作的原因之一。
加入农业扶贫队伍
2020年一月初回国之后,我认真而慎重地考虑过下一步的打算。我不想再和从前一样,困在钢筋丛林的格子间里,日复一日,却收获不了成就感,我想试试“朝九晚五”之外的可能性。
这时我想到在去澳洲之前,我曾在云南的一位同学家玩过一阵子,她跟随她父亲在家乡当地做农业扶贫的工作。或许,这是一次尝试的机会。
于是在三月份我就来到了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般人听闻云南,便会想到大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小镇,却很少来到这高原密林之间的红河。
我们基地所在的村子过去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村民常年待在深山里不出来,经济状况堪忧。
但其实这里有充沛的光热资源、干净的土壤,气候地理条件非常适合一些热带、亚热带水果的生长,比如芒果、百香果、木瓜、沃柑……土地弃而不耕实在可惜。
我们基地种植的沃柑和芒果
同学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土地情怀的人,他在几年前便开始在当地开展扶贫工作。他承包了四万多亩荒地,聘请村民来种植果树,邀请专家对他们进行种植、培育技术的培训,最后再把水果销售出去。
技术员在为农民培训
我来到这里后,主要负责市场工作,包括线上和线下宣传、联系和组织省内外的展销会活动,以及其他销售工作。这些其实都不难,但是对于有点“社恐”的我来说,交流是个不小的挑战,而这份工作却必定要和形形色色的人交流。
还记得第一次办展销会,我硬着头皮向顾客介绍我们的产地和水果,话都有点说不利索。但凡事都有第一次嘛,现在我已经很熟练和大胆了。
在昆明办展销会
我看过这里几年前的照片,山上一片荒芜,青壮年纷纷走出大山,村落冷清而贫穷,而现在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我们的百果园里已经种植了七八十种水果,充满着希望和生气。
这里的从前与现在
在这里生活了近两年,我从刚来时的各种不适应变得老练自如,也越来越喜欢上山里自由惬意的生活。记得初来乍到,我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即使是普通话也有浓重的口音,要多问好几遍才能听懂个大概。
同学总跟我说:“听不懂没关系啊,你多听多跟大家交流就会了。”我便经常找当地人聊天,跟着“鹦鹉学舌”。现在我已经能听懂不少彝语了,还能说上几句。
我喜欢当地人民的可爱和朴实,他们虽然贫困,但是依然过着勤劳而有尊严的生活。这几年来,我们已经帮扶了三千多户贫困户,共计一万多人。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给了我满满的成就感,也让我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芒果收获时
写在最后
人们常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折腾”,那么我觉得折腾就是要敢于试错。每当我做出一个“折腾”的决定,我常常既心怀期待又忐忑不安,但我相信只有在不断的“尝试、放弃、再尝试”中,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己。
曾经我总是急于寻找一个答案,关于“我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的答案,来到红河后,我开始学着慢下来,用心去体验工作与生活,而当我不再急着赶往目的地的时候,我才发现一路上处处皆是风景。
可能我永远都不会成为金字塔尖的人,可能未来我在工作上也不会有超乎常人的建树,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依然在做有意义的事,依然有自己的活法,这就够啦。
最后很想感谢我开明的父母,他们从来不会对我说“女孩子应该怎样怎样”,“别人家的谁谁怎样怎样”,而是耐心地听我倾诉,支持我的每一个决定,无论是出远门读书、去苏杭工作,还是来云南扶贫。或许未来我会离开这里,但不管我去哪,我相信我都会有试错和重新开始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