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热议话题——人既要接纳自己,又要改变自己,该如何平衡?本期宝藏同学@天璃雪的故事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从小到大,她听过太多否定的声音,“别考高中了”“你的能力就是如此”……甚至,也曾自我怀疑,而唯一确定的,是从没停下脚步。
也许读了故事的你,会愿意像她一样,试着摆脱“我不够好”的心理,在接纳和改变自己之间找到平衡。
我从来不算天资聪颖那一类学生。初三时,班主任也许是看我成绩一般,也算不上努力,于是在某次找我谈话时开门见山地说:“你要相信有些人天生就不聪明,不要跟优秀的学生比,你得学着笨鸟先飞”。随即找到我母亲,提出了关于我“笨鸟先飞”的建议——读职校。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我的成绩在班级十名左右,还是有希望考高中的,所以听母亲转述了班主任的建议后,我既震惊又不满,不敢相信老师竟然就这么轻易地定义了一个学生的未来。
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母亲也劝我:“要不我们就读职校吧”。我家并不富裕,而且我还有一个因为成绩优异常被减免学费的姐姐,我渐渐明白父母对我们的期待是完全不同的,母亲后来也说对我没什么要求,觉得我能考上高中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不被坚定选择”的滋味,甚至连在意的人也要放弃我,委屈,也很无助。没人相信我,那便证明给他们看吧。我明确地跟母亲说:“我要考高中,而且一定能考上,我还会去读大学。”
于是我成了班主任眼中“油盐不进”的人,他不看好我,我无视她关于读职校的建议,像是拔河比赛的两端。我一改以往散漫的性子,专心复习,别人做一套卷子,我就做两套……我只想验证一个答案:我可以相信自己。
这应该是我寻求改变的“觉醒”,后来我这个不被看好的学生考上了家乡最好的高中。而在之后很多年里,“改变”就如一个罗盘,在每一个迷茫困顿的时期为我指引方向。
我数学基础打得不牢,导致高中时期成绩很不稳定,好的时候能冲到班级前三,差了能掉到十名开外,高考也被数学拖了后腿,只上了二本线。2013年的暑假,很多同学都在憧憬着崭新的大学生活,我却每天都在纠结:我真的满意这个结果吗?确定要去读录取的那所学校吗?
我也问过父母的意见,而在我们那个小地方,每年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屈指可数,父母甚至认为这个结果已经远远超出他们的期待了,他们说,或许我的能力就是如此。
仿佛又回到了初三,我再一次被否定,可是,也要感谢他们的不信任,反而坚定了我复读的决心。父母见我执意如此,也没再说什么,还帮我找了本地一所口碑不错的复读学校。
但我们班的纪律堪忧,自习课、午休时的教室如同菜市场,和我一起来复读的同学里,有三位因为适应不了这种氛围,最终妥协去原录取学校上学。但我留了下来,并不是我有多强的自制力,只是我一直记得高三毕业时在校服上写下的“厦门大学”四个字,我觉得还可以再往前走一走,也把复读当成了唯一能改写现实的机会。
为了静下心来复习,那一年我几乎没交什么朋友,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闲聊。每天5点半起床,晚上12点休息。我也不再逃避数学,每天固定刷两套数学卷,吃透错题,到第二学期终于能稳定在130分左右了。
这一年我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虽然还是没能去厦大,但我的总分提高了60多分,相比前一年也算是有了质的提升。而且因为超学校分数线比较多,我还被录取到了学校的强化培养学院。
校园风景
我读的是金融学,大一是通识教育,大二才开始专业课程学习。虽然学的是金融,但我也想多多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为将来升学或就业做足准备。所以大二时我自己报了一个财经类课程,考了会计行业相关证书,并且确定了读研的目标。
大三结束后,我的综合成绩有保研的希望,但因为心态不佳,前期准备不得要领,在华师、华科、东大的保研申请上相继折戟。着急是肯定的,但更迫切的是反思,我连忙去找学长学姐咨询,提前准备典型面试题的回答,巩固专业知识……最后赶在截止日期前拿到了本校的拟录取通知。
前期申请保研屡屡失败让我变得不那么自信了,刚读研那会儿,我时常陷入自我否定:“为什么很多同学都能保研南大、复旦等学校,我是不是不如他们?”可后来我发现再怎样批评自己也无法改变现实,还会让我变得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意识到问题后,我开始试着接纳自己,暗示自己——我也很棒,在这里我也能做成我想做的事。
那时我已经明确了未来的就业方向——做证券行研。为了提升自己的求职竞争力,我更用心地学专业课,GPA一直是班级第一,发表过四篇专业论文,其中有一篇核心,并且在研二时开始了行研实习。
也许是这两年给了自己太多压力,身体终于发出了抗议。研三正值秋招季的某天,我因为背部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腰椎盘突出,需要卧床接受治疗,随之而来的就是被迫休学,中断实习,放弃秋招,当然也未曾想过也要放弃自己的理想。
诊断报告单
起初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康复迹象,我每天躺在床上,被无尽的绝望包裹着,抱怨命运不公,更是觉得从前的理想都成了泡影。也许我终究不是一个悲观的人,冷静了之后,我终于开始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毕竟复学之后还面临着求职,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好好利用这段时间。
我一边积极地做日常康复锻炼,一边继续做行研远程实习,备考CPA,以及每天在扇贝阅读看短文练英语……总之让自己忙起来,就没有时间胡思乱想了。
这期间我还参加了一家咨询公司举办的线上商赛,一起组队的小伙伴有复旦的学生,也有美国某大学的学生。因为无法组织线下交流,大家的空余时间也不固定,前期安排的任务常常得不到及时反馈,导致进度缓慢。
后来我要求大家每周末各自列出下一周的空余时间,提前约好沟通时间与内容,这才追了上去。相对而言,赛题的难度就好解决多了,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小组拿到了这次商赛的第一名。
参加商赛时的记录
我休学了近一年,现在仍然无法久坐,不过已经恢复得很好啦。而四个月的行研远程实习,让我渐渐认识到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并不适合目前的自己,所以参加今年的秋招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央企或国企的金融投资和财务岗。
不记得投了多少份简历,每天扛着身体的不适奔走在各大高校的宣讲会上,生怕漏掉一次机会,可是很多企业我连简历关都没过。常常是兴致勃勃出门,心灰意冷而归,可第二天起床依然会跟自己说一句“我可以!”
没有面试邀请的时候,我就针对不同岗位去修改简历,从官网、财报等渠道搜集意向公司的各种信息,整理常规面试问题。结果或许并非我能左右,但过程我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不留遗憾,而前些日子我也终于收获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央企财会岗offer。这段时间我在继续备考CPA,中级会计师,想在入职前多补习一些财务知识。
2022年于我而言会有特殊的意义,我即将告别校园生活开始一段新的旅途。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有了很多感悟,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自己人生的掌舵人,不要一味地纠结于别人对我的评价。即使没有人坚定地选择我,我也要坚定地选择相信自己。
而回到“既要接纳自己,又要改变自己,该如何平衡”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二者并不矛盾。接纳是“停止批评”,坦然接受自己的一些不完美,但这绝不是妥协和摆烂的借口;而改变是去成长,去实践,去做一切可行的努力,而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自己。
祝我们在新的一年都能有勇气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也能平静地接纳我们无法改变的,因为,它们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如果你有“宝藏”故事,欢迎来“宝藏同学”栏目分享,我们的编辑会陪你把故事讲到最好。如需投稿,请添加微信shanbay170,或将文章发至邮箱weekly@shan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