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曾是他的绊脚石,因为英语不及格高考没考上本科,而如今英语却成了他工作上的垫脚石。因为不满足于现状,所以向往远方。他把人生当作一场实验,做出每一个选择那一刻他也无法确定正确与否,“但那又何妨,一步步走下去,就能知道实验结果了。”
作为第一批90后,直到进入初中,我才真正开始接触到英语。还记得第一课的课文是最简单的情景对话:
A: How are you?
B: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当时的课本
当时老师组织我们模拟情景对话,可我对英语一无所知,只觉得这些叽里咕噜的对话好玩儿,光顾着游戏其中,而完全没有注意发音和语法,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门需要掌握特定学习方法才能学好的语言。
就这样,在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我就与它失之交臂,并且在之后的求学生涯中,英语一直是我的短板,若不是其他科目还能帮我撑门面,我险些连高中都考不上。
进入高中后,由于我长期没能在英语学习中得到正向反馈,便开始从心里抵触英语,课上也不好好听了,甚至英语老师对我的唯一要求是:“别在我的课上搞事,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且,我们那代人普遍都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刻板印象,我就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理科上,从没想过去提高我的英语成绩。我放弃了英语,英语也“抛弃”了我,到高考时,我的英语只考了50多分,也因此没有够上本科分数线。
读大专,还是复读?这是我无法回避的选择。可我深知要想提高总分,最关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成绩。可是这些年,我早就弃英语如敝履,就算是有心提高,也不得其法,无从下手。
最后我只好放弃了复读去上大专。当时我想,只要我不进入与英语有关的行业,它就再也不会是我的绊脚石,于是,我选择了自认为与英语不相关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可我万万没想到,在此后十几年中,英语却成了我在这个行业越走越远、越攀越高的垫脚石。
在专科学习的三年中,我对机械制造和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专业对英语没有严格要求,我的成绩一直不错,还曾得过学校和国家级奖学金。2012年毕业后,我如愿进入一家小型冲压模具厂,成为一名生产汽车零件的模具设计人员。
我的第一份工作和我的专业并不完全对口,但之间的部分原理和所需要的技能是相通的,我愿意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摸索着学习。
最开始我只能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模具设计,熟练之后我就想试试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零件工艺开发,这就需要用到一款计算机辅助软件:CAE软件。
当时市面上这类软件有两种,一个有中文界面,另一个只有英文版,我本打算向前辈请教学习中文版,但或许他觉得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没必要在这种复杂操作上下功夫,专注于一些常规操作就好了,所以我没能从他那里得到帮助。
可是这却激起了我的好胜心——别人越是看不好我,我就越要做到,而且要比他们做得更好。于是我暗下决心,要自学另一款只有英文版软件,总有一天我会让他刮目相看。
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学习,才发现这比我想象中要难得多。因为软件所有的提示、按钮、帮助文档都是英文的,这对早就放弃英语的我来说无疑如关山难越,这时我才深深领悟到英文的作用,以及什么叫“自食恶果”。无法,我只能采取最笨的办法——查词典。
那段时间,每天下班回到住所,我就打开软件摸索,先观摩网上的教程,熟悉和掌握操作流程。然后,用词典逐个查询界面或文档中不认识的单词,琢磨软件使用的原理,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
我就这样自己摸索了一年多,操作越来越熟练,终于凭借着这项技能和日益精湛的技术,在这个行业顽强地扎下根来,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选择。
2015年,我入职了一家行业内排行前三的中外合资企业,业务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不仅要承担设计和优化产品等技术任务,还需要直面客户诉求,其中还不乏国外客户团队,这对我来说着实是个极大的新挑战。虽然这几年我通过自学,已经可以使用英文版工作软件,但这离直接用英文与外国人沟通还差得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所在的整个技术团队都不具备直接与国外客户交流的能力,需要同事或客户自带的译员帮忙翻译。这不仅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还眼睁睁地看着不少机会从我眼前溜走。
记得我刚到公司没多久,有国外客户过来考察,看着其他同事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和客户侃侃而谈,而自己只能给他们带带路,我真是又崇拜又羡慕。尤其是在向客户展示我设计的产品时,东西是我做的,可讲解却只能借他人之口,这更让我倍感失落。
正如当年决心自学英文版软件一样,我不想服输。既然别人能与外国客户流利地沟通,我也一定能做到。我从2014年就开始用扇贝单词重新记忆高中、四级的词汇,后来又增加了扇贝阅读、听力和口语的打卡,把学习重心放在理解与表达上,尤其是精听和跟读、纠音练习,那时平均每天差不多要花40多分钟在扇贝上。
水滴终石穿,从基础的日常对话开始,我渐渐可以和外国客户简单沟通工作了,直到去年年初,我第一次独立组织了公司的一场跨国会议。
其实当时属实是“赶鸭子上架”,一直帮我们组织会议的同事抽不开身,我只能硬着头皮接过了这个任务。为了会议能顺利开展,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从会前的发邀请、制作ppt、准备产品展示内容,到主持整场会议、回答客户问题,再到会后整理会议纪要和复盘,甚至连双方的寒暄我都有提前设计演练。
到了实际开会的那一天,我跃跃欲试又充满忐忑,好在,虽然在部分表达上还有些磕磕碰碰,有时还得麻烦对方重复一遍才能听懂意思,但无论如何,会议还是圆满结束了,我如释重负,也更为自己感到自豪。一回生二回熟,后来独立组织与国外客户的会议已成了家常便饭,我既追求做“业务通”,也渐渐向着“多面手”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打拼,我的职业规划逐渐清晰,我想在汽车制造行业走得更远,便尽可能地开拓眼界、寻求更多的挑战,而机会也悄然而至。
去年某个工作间隙,我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研究这款软件不同功能的心得,恰好被该软件中国公司的技术总监看到,他联系到我,说他们的中国公司正在招聘一位工程师,既然我对该软件感兴趣,也有多年的使用经验和心得,不如就到开发这个软件的原厂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接到这个橄榄枝,我既兴奋又紧张,从技术的角度我没有什么好担心,唯一让我忐忑的是英文,这毕竟是一家外资企业,若是到这家公司任职,那么未来使用英文的频次肯定会比现在高得多。但也许是多年的英语学习给了我抓住机会的勇气和底气,我在准备时不再那么手足无措。
为面试写的英文材料
我先是仔细研究了该岗位的招聘需求、行业情况等等,然后写了面试时可能会派上用场的英文材料,用拼写检查工具检查语法,再找英语好的朋友帮我润色,模拟回答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做发音上的练习……
在与未来的直接报告对象进行了简短的电话沟通后,我顺利进入到与德国总经理的视频英文面试环节,我设想的一些回答大多都派上了用场,最终如愿拿到了这份offer。
offer邮件
如今我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我是这款软件的使用者,而现在我来到软件原厂开始为其功能优化出谋划策。如意料之中那样,英语几乎成为我的工作语言。现在除了日常使用扇贝全家桶,我还开始系统地学习语法,申请了公司的助学金参加口语培训,继续提高我的听说能力。
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总结这十几年的经历,那就是厚积薄发。我不善文笔,权当记录这些年追寻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也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浅显的感悟。
一是尊重知识,我以前就是吃了“英语无用论”的亏,其实不只是英语,任何知识都不会没用的,只是还没有到用它的那一天。
二是不要妄自菲薄,虽然我的起点并不高,但也许是那时有一股初生牛犊的闯劲,我一直相信别人可以的,我也能行。收到专科学校的通知书时,我没有认真想过未来会去往何处,只是告诫自己不要局限于此,而现在脚下的路越来越清晰了。
或许我们大多都并非天赋异禀,但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愿意为之拼搏,然后辅以计划和行动,有朝一日便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如果你有“宝藏”故事,欢迎来“宝藏同学”栏目分享,我们的编辑会陪你把故事讲到最好。如需投稿,请添加微信shanbay170,或将文章发至邮箱weekly@shan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