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3|35岁再出发:拒绝被年龄定义的人生有多爽?



刚过完39岁生日,刚换了自毕业以来的第七份工作,在经历了诸多的忐忑、彷徨、不确定之后,终于尘埃落定。其实,直到大学毕业之后,我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于是这些年摸索着,追赶着,才有了现在这个不完美但一直在进步的自己。



“事业分水岭”的35岁,仍有很多可能


2000年,我考上了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小县城来到大城市,离开了父母的束缚,感觉自己像是一只挣脱牢笼的鸟儿,可一不小心就自由过了头。大学四年,几乎成日混在校园BBS上(屏幕前的你可能都不知道BBS是什么吧),漫无目的地和人闲聊,四处结交好友好不热闹。但是除了练就超凡的打字速度,可谓一事无成。


那时“巨大中华”(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华为)是通信领域响当当的名号。大学毕业前夕,我还是经人推荐才有了华为的面试机会,但是因为自身学习能力不强,面试时和专业相关的技术问题也答得一塌糊涂,最后当然是没面上。之后又遭遇考研失败,毕业在即,工作、升学……一无所获。


这段经历曾让我悔恨不已,但终究是自己的错,既胸无大志又不上进,社会经验近乎于零,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呢?我告诉自己:“并不是我错失了机会,而是机会来临时,我根本没有抓住它的能力。”自那以后,我感觉心中一股斗志被激活了。


第一份工作是在重庆电信做研发,很惭愧,这还是爸妈托熟人介绍的。不久后调到运维,工作比较清闲,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心里很是焦急。那时的部门领导是一位拥有CCIE高级认证的网络专家,工作得心应手,处理问题游刃有余,让我十分羡慕。


我逐渐意识到“专业”的重要性,于是下班后一边自学技术,一边看书考认证,从最基础的思科CCNA开始,两年里读了一大堆英文文档,过关斩将考了4个公司的技术认证。


两年里考的认证


在那个年代,有国外的技术认证加持,跳槽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我果断从电信辞职了,接连尝试了好几份工作,从事小型机、服务器、存储相关的运维、系统集成等工作。工作地也一再辗转,从重庆到北京,再到成都,兜兜转转,最后在2016年又回到重庆。


人都说35岁是事业上的分水岭,这时候换工作可能面临年龄限制,而到了40岁左右,又成了多数企业裁员的对象,很是尴尬的阶段。但在今年,在39岁生日的前一天,我和前一份不尽人意的工作挥手告别,重新加入重庆电信从事大数据相关技术工作。


从表面看,似乎一切回到了原点,但这份工作是我凭自己的能力得来的,而且无论是自身技术上还是工作内容上,都让我有了足够的底气。尽管未来依然有许多不确定性,然而我不再惶恐,而是充满期待。



“郁郁不得志”的35岁:重寻生活的热爱


毕业十多年,工作渐渐趋于稳定,而在工作之外,我也拥有了生活的乐趣,这一切都要从不平凡的2016年说起。


那一年我35岁,离开生活了四年的成都回到重庆,可未曾想刚换新工作,就无辜卷入复杂的人事纠纷中,导致我在那份工作的前两年空有一番热情却得不到施展。焦虑感和挫败感几乎把我淹没,这时我的好朋友刀刀把我拉进了一个跑步群和一个英语群,让我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找到了排遣的方式。


(1)爱上跑步


开始跑步,一是新鲜,二是感受到身体各项机能的下降,体重也史无前例地达到175斤,自觉很有锻炼的必要。


最初只能三公里、五公里地慢跑,加上刻意控制饮食,体重掉得很快,肚子也瘦了一大圈。尝到了跑步的甜头之后,就有了长远的规划,十公里、十五公里也能轻轻松松跑下来了。后来看到其他跑友参加马拉松比赛,心里直痒痒,我也跟着报了名,线上线下加起来参加了200多场,奖牌拿了一堆,最好的成绩是全马(42.195公里)4小时5分钟。


闺女和我的奖牌


对马拉松的狂热持续了两年左右,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一看到有比赛就想报名。直到读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我才渐渐领悟到跑步只是一个人的修行,不必痴迷于和他人竞争,也不必执着于对步频和里程数的追求。我买了跑步机放在家里,只要时间允许,便在跑步机上跑。经过这样的调节,才慢慢地走出了对马拉松的魔怔。


如今跑步已有五年,里程数突破了一万公里,身体心肺能力变好,精力也比以前更加旺盛。或许在你看来,跑步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但它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满怀尊重,让我在每一次迈开步子时,都感受到喜悦与自信。



(2)享受英文阅读


2016年开始,我的英语学习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学友的影响下,我告别了多年无用功式的纯背单词模式,开始尝试读英文书。


回想学生时代,中学乃至大学期间,我在班上永远是相貌普通、成绩平平的那一个,倒是因为对英语一直比较感兴趣,所以英语成绩偶尔还能在班上名列前茅。


我在大一时一次性过了四级,但是之后六级考了五六次还是没通过,只好放弃了。我想这跟我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关系——把过多的时间耗费在背单词上,阅读和听力疏于练习,自然收效甚微。可惜直到工作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毕业后,我依然保持着学英语的习惯,对我来说这也是放松的方式。2014年9月6日,我无意间知道了扇贝单词,饶有兴致地学了十来个单词,结束后打了第一次卡,惊叹于这种方式的有趣和便利。于是从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断过卡,到现在已经打卡近7年,比我女儿岁数还大。



2016年认识了一群热爱英语的小伙伴,我从他们那讨教了一些学习方法,加上自己一向喜欢看书,于是逐渐把重点转移到了英语阅读上。


以前也曾买过一些英语书籍、报刊,但往往翻了几页就闲置了,因为总觉得难度大,生词多,无法坚持。扇贝阅读(那时还分扇贝新闻和扇贝读书)却让我眼前一亮,点击生词就能查释义,还能随手添加到生词本,便于每天复习。一段时间之后,我惊喜地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会很多单词,比单纯背单词更有效和有趣。


自那以后,我就很少刻意背单词了,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来记忆,还能顺带学习单词的用法。读的时间长了,即使是不认识的单词,结合上下文也能蒙个大概,这也为后期读英文书打下了基础。


我读的第一本英文书,便是我钟爱的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英文版: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读第一遍,我得边读边查生词,一页书我能看十多分钟。读完全书,又对照着中译版重读,唯恐错过哪怕一个微小的细节。到第三遍,速度就很快了,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我所谓的理解能力,不仅是能够基本认识全书的单词,还能与作者的思维相联系,甚至能感知到他写作时的状态,无人打扰而又自得其乐。


之后我在扇贝买了全套《哈利·波特》,还跟着读书营的小伙伴一起读完了《创业维艰》《长日留痕》《银河系漫游指南》等原版书。2017年,在美剧《权力的游戏》最为风靡的时候,我买了一套原版书,马丁老爷子笔下的奇幻世界帮我渡过了工作以来最低迷、最困惑、最自卑的时光。掩上《魔龙的狂舞》最后一页时,情绪莫名激动,没想过自己能读这么长的一部英文书。


部分实体原版书


扇贝阅读畅读卡上线后,被“免费阅读1000多本书”所吸引,我第一时间入手了,而且扇贝的书籍分门别类很细致,不同英语水平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尽管很多书还没来得及读,但看着琳琅满目的书桌,就已十分满足。


扇贝阅读书桌


如果你也想尝试英语原版书阅读,我建议可以从一些趣味性强、难度较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量力而行,比如《小王子》《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旦坚持读完了第一本,之后便有信心继续读下去了。


这些年我渐渐改变了对学英语的认知,之前一直停留在背单词这枯燥无味的阶段,现在则是享受学习英语的过程。我并不打算考什么英语证书,也没有练就一口流利口语和外国人交流的需求。只要能无障碍阅读英文,每天有所输入,我就很开心了。


部分阅读记录


五年来,我读了大大小小100多本英文书,其中在扇贝读了57本。我的阅读速度和质量也在提高,尽管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甚至短期内很难感知到明显的进步,但是在这个稍显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读一本书,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探索,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啊。



40不惑:我的人生,不该被年龄定义


明年我就40岁了,正式进入人生的不惑之年。在我18岁的时候,从没想过自己会在35岁的时候,从两公里、五公里开始尝试跑步,甚至参加马拉松,并且彻底喜欢上跑步这项运动,毕竟18岁的我跑800米都成问题;我也没想过会在这一年,把阅读英文书作为一项爱好并长期坚持下去;更没想过在39岁的时候,还会经历工作上的变动。


这些年我逐渐为自己定下了基调:接受现实,拥抱变化;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如今在工作和家庭两头兼顾的同时,每天也能够保持至少两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就这点而言,我认为自己是不输18岁的年轻人的。


曾经,18岁的我觉得走向衰老真是一件让人焦虑的事,但现在我认为年龄只是数字而已,未来还很长,只要永葆一颗奋斗不止的心。




👉 往期“宝藏同学”传送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