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9|二战上海交大医学院:为坚守的自己添一道光


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听过一些关于护理专业、关于护士的标签,而@wuwuhha却毅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尽管身边总有质疑、反对的声音,但她从未改变初心。


这是我们栏目第一次讲述一位护理人的故事,欢迎读完故事的你在留言区和wuwuhha交流。




把“一时兴起”的决定

“一意孤行”下去


2015年,我在川渝本地的一所双非医学院读护理专业。学校离家不远,但也只有这一点能让父母勉强满意。


其实那时候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一心想学护理,大概是因为小时候那次车祸住院,得到了许多医生护士的悉心照料,便希望未来能像他们一样做一名医务人员帮助他人吧。


于是在家人的不解和反对声中,我成为了一名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刚进大学那会儿,我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几乎全来自于身边人的评价,而且无一例外都是负评。


“护士就是伺候人的。”

“做护士没地位啊,也没什么发展前途。”

甚至我父亲也说过:“你们不就是给医生打杂的吗?”

……


班上的同学大多是调剂过来的,本身对护理谈不上喜欢,他们都不理解我为什么会主动选择这个专业。大学前两年的基础课多且杂,让我疲于应付,加之网络上偶尔出现的医患矛盾新闻,我一度怀疑自己“一时兴起”的选择是否正确。


护士节授帽仪式


但与之相对的,我遇到了很多对专业充满热忱的好老师。比如我的外科老师喜欢在课堂上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我们对专业的思考,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护理人。


我的实验课老师常常耳提面命要我们注重实践,也是在他的鼓励下,大二时我和学姐们组了小团队,反复练习、打磨,最终获得了创新创业比赛的国赛铜奖,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为一件事拼尽全力的酣畅淋漓。


双创比赛证书


如此种种,如同小马过河,耳边的流言构建不成护理学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全貌只有靠我自己去探索。


到了大四,学校安排我们实习,我去了一所部队三甲医院。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压力很大,特别是夜班的时候。


很多人误以为夜班就是换个地方睡觉,事实上每个夜班我的神经都是紧绷的,常常前脚刚走回护士站,呼叫铃又响了起来,脚底像踩着风火轮一般穿梭在护士站和病房之间。


在各个科室轮转让我目睹了许多人情冷暖


一大家子推来家里的老人,老人由于长期卧床褥疮很严重,尽管子女很多,可一看就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一位呼吸说话都费力的老人被孤零零地留在住院处,他的儿子却不知所踪。


我还遇到过病人直接喊我们“服务员”,这种委屈也只能默默往肚子里咽;而在产科那一个月,我也亲身感受到了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与感动……


记得实习前,父母总说:“等你真正实习、工作了,你就知道这条路有多辛苦多难走了。”


实习的日子让我真正窥见了护理工作的一角,确实很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照顾病患以及看到他们逐渐康复也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感,也让我更坚定了往下走的决心。


选择这条路最初是“一时兴起”,但现在是“一意孤行”。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



为自己的梦想孤注一掷,不行吗?


大三刚开始,我就已经决定了要考研,目标是我仰慕已久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我的想法很简单——成为更优秀、更专业的自己去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虽然父母同学都劝我换个更有把握的学校,虽然我自己心里也没底,但还是想为了心中的“白月光”搏一把。


“不要去想能不能考上,只要想你当下的努力配不配得上。”这是我决定考交大后对自己说的话。


然而实习之后,我遇上了考研最困难的问题:如何平衡实习和备考的时间与精力?夜班是常态,我经常三班倒之后迷迷糊糊地又去做题听课了,说实话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能看进去多少、记住多少。


为了把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我把专业课和政治课的音频存在手机里,上下班的路上抓紧时间听一听,即使是等饭的时候,我也能刷几道题,背一组单词。只有不上夜班的时候才有比较完整的复习时间。


那段日子我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卸载了手机上的娱乐软件,隔绝了许多无用社交,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看,还有什么任务没完成。


很多时候也会烦躁得学不进去,我就会去网上看些经验贴激励自己,或者去健身房出出汗、跳跳舞然后再大吃一顿。实在不行就疯狂刷手机,让深深的罪恶感打败烦躁的情绪,我就能立马“满血复活”。


初试之后成绩公布了,我研究了一下前几年的录取情况,觉得自己能进复试的希望很大。但当我看到复试名单的时候,瞬间脑袋里一片空白。我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依旧不敢相信——我没有进复试。报考的人越来越多,复试线也水涨船高,我好像忽略了这个现实问题......


从那时候开始,我变得迷茫、惶恐、不安......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不知该作何抉择,工作?调剂?还是二战?


老师、学姐还有家人都劝我抓紧时间调剂,“能有个学校上就行了。”可我始终有些不甘心,即便有100个人跟我说“去调剂吧”,我心里也默默回了101次“我想二战。”


父母不支持,同学不理解,可是人生能有几次为自己的梦想孤注一掷的机会呢?“我再试一次吧,哪怕结果不如意,我也认了。”——这句话是说给他们的,也是说给自己的。



来日方长,为坚守的自己添一道光


虽然有了二战的决心,但我的心理负担很重,每天患得患失,尤其是看到班上的同学要么找到了好工作,要么考研上岸,要么转行开始探索全新的未来,而自己仿佛一事无成,就更加焦虑了,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看书。


我甚至在签名里写着“交大,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在家复习的难度也超乎我的想象,没有人监督,也没有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我总是学习十分钟,玩耍两小时。


为了提高专注力,我试过晨跑、锁住手机、去离家很远的图书馆自习……而我爸妈嘴上说着不赞成,心里却惦记着我没有合适的学习环境,于是把一间卧室的床拆了,改造成书房给我看书,让我更是过意不去。


距离初试还剩五个月的时候,我才找到了自己的复习节奏。早上精神好,记忆专业课和政治的知识点,晚上思考一些题目分析。其余时间看视频课,做卷子。另外再尽可能地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在扇贝上背考研单词和读短文锻炼语感。


我从来不追求“开夜车”,晚上最晚学到十点多,早睡六点多起床,中午小睡一下保证下午和晚上的精神状态。当然这未必适合所有人,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作息。


初试前夜


那大半年里,我几乎不怎么出门,因为不想让邻居看到自己既没有工作也没去上学,害怕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因此变得有些自卑,不爱说话。


而我妈妈很留意我的各种情绪变化,每当觉得我心情低落,就会找我聊聊天,鼓励我,我也愿意找她倾诉。虽然我没有研友,但是很庆幸有父母默默的陪伴。


这一次,我的初试成绩排名前三,顺利进入复试并被录取。收到拟录取通知的时候,父母比我还要激动,为我两年的“折腾”终于得偿所愿而开心。



如今踏入朝思暮想的交大,天天见到那标志性的红房子,我还常常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不敢相信自己已经成为了交大的一份子。这里卧虎藏龙,同学个个都很优秀,我很感激自己的那一份坚守。


交大医学院


记得之前看新闻时说,疫情期间援鄂医疗队中护士占比近70%,这让我更加坚信护理对整个医疗救治环节的重要性。


现在,我还会听到很多关于护理专业或好或坏的标签,但我只会一笑而过,因为生活的磨砺从来没有磨灭我对护理的热情,我依然相信当年的选择没有错。


希望未来的自己学有所成,在这条并不平坦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即便我是微光,也会一直发亮。


最后祝愿即将奔赴考研战场的学弟学妹们坚守本心,如愿上岸。




👉 往期“宝藏同学”传送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