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5|双非保研东南大学,斩获华为、腾讯实习offer,循序渐进终有所获



因英语结缘东南大学


我来自江苏省,中考时从乡下考入了一所省重点高中,周围的同学实力都很强,而我基础相对薄弱。那三年过得挺煎熬的,明明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成绩却不见起色,人也有些自卑。2015年高考,我只超出本一线一分,压线进了南通大学读通信工程。


高考结束的暑假,我一面沉浸于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中,一面也担心自己在宽松的环境中松懈下来,于是我下了扇贝单词,希望通过每天打卡养成好习惯,在大学里也能保持自律。最初那30天很难熬,我还定了闹钟每天提醒自己,而现在打卡已经形成肌肉记忆了,每天一到点就下意识地打开了扇贝。


一开始我每天背50个四级单词,后来发现这个任务量可以轻松地完成,就改为了100个,四级背完继续六级、考研单词……并且在大三时开始用扇贝阅读尝试读短文和原版书,一直到现在,连续打卡了2000多天


扇贝连续打卡2000天徽章


高中时我的英语一直在班级平均分徘徊,高考也只考了90多分(满分120)。大一下学期,我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当时还没考四级,所以我想通过这个考试来检测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成果。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背单词的好处。报名后并没有特地去备考,还是按照日常的英语学习节奏,但在考试时,我发现阅读中的一些生僻词我居然都认识,答题很顺利。因为初试成绩不错,我得到了去东南大学参加复试的机会,最终拿到了C类国家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证书


我有一个叔叔在东大任教,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知道我想学通信工程,跟我说通信在东大是王牌专业,鼓励我考东大的研究生。但我那时对未来还没有清晰的规划,也觉得东大遥不可及,所以并没有认真考虑这件事。


而当我到东大参加英语竞赛复试时,在闹中有静的校园里,我看到那带有典型民国风格的建筑,看到曾在电影里出现过的百年梧桐,看到来来往往自信而阳光的同学,我开始期待在这样一所学校里读书,至此才真正有了执念——我一定要考上东南大学的研究生。


东南大学校园



双非保研东南大学


刚进大学时,我就告诉自己,要告别过去那个自卑的自己,要变得自信和主动,遇到机会都要大胆去尝试才好。


大一时我沿袭了高中的作息,早睡早起,坚持泡图书馆自习。入学时我的成绩在学院是垫底水平,而因为通信工程是我感兴趣的专业,并且琢磨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年末的综合测评我冲到了全院第一。


可惜这一年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评上国奖,让我有些沮丧。父母倒是很“佛系”,他们安慰我说:“你有现在的成绩爸妈已经很满意了,初中的时候我们想着你能有个高中读就可以了,但你考上了重点高中,现在又读了大学……”


不得不说,父母这套“乐天”的安慰的确给了我信心,相比以前,我已经是走在改变和进步的路上了啊!此后两年里,我一直暗暗卯着劲要证明自己,要变得更优秀。


大二时,我联系任课老师申请跟着他一起做项目,进实验室参加学科竞赛。第二学期,我和两位同学组队报名了电子设计竞赛,选了一道模拟类赛题,大家都没有任何基础,对整体流程规划不清晰,熬夜肝了四天却进展有限,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没做出来赛题。不过我们并不灰心,约好来年再战。


参赛环境


大三下学期,我们报名了第二次比赛。在这之前,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自学嵌入式编程,总结了第一年的经验教训,选了赛题后,大家分工明确,详细设计方案,很好地完成了每一项指标。但在最后比赛时,演示出现了一个姿势识别错误,我们与一等奖失之交臂,但是有二等奖大家也心满意足了,至少弥补了第一次参赛的遗憾。


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证书


此外我在大三还主持过省级大创项目,并且顺利结题,获得了智能互联竞赛二等奖,在省级期刊发表了论文。这两年是我大学里最忙碌也是最充实的日子,综测我依然是全院第一,学科竞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同时我还参加了一些计算机等级考试,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先后考取了6个国家级和省级证书,我把备考期间的复习资料和心得整理上传到网上,有近万次的浏览量。


在紧张的课业和竞赛间隙,我每天依然会花20-25分钟在扇贝背单词、读文章、练听力。有了这些积累,我没有额外花时间去准备四六级,最后都考了550+。大二、大三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我拿了两个全国二等奖。可以说这一路的成长,始终有扇贝的影子。它帮助我在大学取得了第一个小小的成就,也让我相信自己并非一无所长。


国奖奖学金证书


大三结束,我意识到自己有机会保研,但是我们学院保外校的名额十分有限,老师也跟我说保本校比较稳妥,而一直以来我的目标都很明确——只有东南大学,万一保送失败,我还可以考!


暑假里我参加了东南大学的夏令营,在预推免中正常发挥,收到了东大的offer。大四开学,我顺利拿到了学院的保研名额,至此尘埃落定,我终于可以去东大读书了。我在大学期间参加了较多学科竞赛,发现自己对嵌入式芯片设计很感兴趣,所以选择了微电子专业。


东南大学校园



研一带病做科研


2019年暑假,离研究生开学还有一个星期,由于频繁感到身体不适,我就去医院做了详细检查,最后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如果保守治疗,则需要终身服药。为了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还是支持我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生物制剂一针就要五百多,而我每三天就要打一针。


研一这一年,身体状况时好时坏,发病的时候只能躺着,脊柱、腰椎痛得钻心,翻身甚至都是一种奢望。有时发病恰好遇到导师通知第二天开组会,我就会在第二天起早赶去医院打一针,再回来开会。父母已经退休了,家里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一家人省吃俭用给我治病,让我很过意不去。


医生建议我规律运动,可以降低复发的频率。于是每天无论多忙,晚上我都会去学校的健身房进行适度的恢复性锻炼。现在虽然还是无法摆脱病痛,但好歹打针的频率已经从三天一次减少到一周一次了。


而且我还算一个乐观的人,只当这是生活的一段插曲,因为还有更多值得我去追求和尝试的东西。


研一上学期,我和同学组队参加了“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我们三个人同是微电子专业,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数学建模,编程基础一般,我开玩笑地说:“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没有参赛经验,初生牛犊不畏虎,什么结果都能接受。”


赛前一个礼拜,我们开始了解常用的数学模型,提前调试好对应的源代码并进行验证,然后三个人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划分了各自的任务,再花了几天时间熟悉需要用到的软件就直接参赛了。


比赛的四天里,我们都很淡定,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不疾不徐地完成了所有赛题,认真撰写了论文,没想到最后拿了国家二等奖,对于我们三个“小白”来说,已经是很满意的结果了。


“华为杯”研究生数模竞赛证书


这一年里,我还参加了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集成电路创新大赛,5G应用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比赛,或许也有好运垂青,这些比赛我都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项。学年结束,我的综测成绩排到了专业前三。



未来,步履不停


研二时,我的重心开始慢慢向就业倾斜,在科研之余主动学一些能够提升竞争力的技能。通过本科和研一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是软件开发,打算毕业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于是我开始每天刷题库,挤出时间自学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等内容。


2020年底,我向国内一些互联网大厂投了实习简历,打算边面试边查漏补缺。前期因为准备不足,在技术面中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都比较浅显,光有广度没有深度。


因此我迅速改变了自己的复习策略,选择最擅长的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收到了华为、腾讯等多家公司的实习offer。一番对比后,我接受了华为的终端开发岗位offer,这个暑假就要开启实习之旅了。


华为实习offer


回想从高中到现在,我自觉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不单指成绩的进步,更多的是精神状态的变化。曾经我以为改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但现在我明白了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急功近利,也不必追求立竿见影。只要有了正确的目标,每天比前一天有一点突破、一点改善,就一定能有所成。





👉 往期「本周之星」传送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