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研工作者、母亲、妻子……她努力扮演好社会赋予她的每一个角色,但十几年来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在牵扯:我一定也可以是我自己。曾痛哭于长夜,也曾微笑于朝阳,漫漫追梦路,只为了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长久以来,我都有一个读博梦。2007年研究生毕业,按我原本的计划,我是打算继续读博深造的。但是爸爸更希望我能先有个稳定的生活,至于博士以后想读可以再读。于是综合考虑了种种因素之后,我选择先成家立业。
毕业后不久,我和相识于研究生阶段的男朋友结婚了,但由于工作原因,我们不得不两地分居。后来,我们有了孩子,照顾和抚养孩子又成了我家庭生活中新的重心。不过,读博的念头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我坚信自己有一天一定会去做这件事情,尤其是在工作之后,这个想法愈加强烈。
我从小就喜欢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因此在本硕时选择了观赏园艺专业,但毕业后,理想与现实层层交织,我转向了与专业不太对口的农业科研工作,主攻蔬菜作物。
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要做好科学研究,需要及时跟进领域里新的研究动向,多读文献多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骨子里要强的性格不允许我将就,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我在单位隔壁高校找了张本科生课表,一有空就钻到课堂和实验室里,跟着一起上课学习,笔记本抄了厚厚几大本。平时有不懂的就找同事、专业老师交流请教,跟着领导跑各个生产基地,参加全国各种学术会议……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读博、系统提升自我的想法,也逐渐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那就是与我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作物领域。
在基地
然而,世事并不总是尽如人意,家庭和工作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身边的人也并不都看好我,纷纷扰扰的声音有很多。现实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都使我的求学之路变得比别人更加艰辛。
原本,我打算等孩子上幼儿园后就去读博,顺利的话,等他上小学我也差不多要毕业了。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拖到孩子五岁,我才迈出备考这一步。
部分工作学习笔记
幸而在这之前,我没把英语撂下,一直保持着英语学习的状态,为专业课复习节约了很多时间。但在职备考的心酸,只有尝过的人才会懂。我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晚上忙完一天的工作、家务,接着复习到下半夜都是常事。在单位也是见缝插针地看书,那个冬天我常常穿着几层厚衣服站在走廊里背书,毫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多年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的积累终于给了我回应,2013年我考上了博士,实现了我的读博梦。但,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第一年我在学校里学基础课程,我只得拜托家里的老人帮忙带小孩,只身去往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学校。我有幸师从一位在国内相关作物领域造诣颇深的导师,他一直是我学习道路上的榜样。
导师曾去韩国留学,因为日韩在我们研究的领域已有丰富的成果,于是我也申请了留学基金去韩国访学半年。其实当初我也并不知道机会在哪里,只是觉得既然人家做得这么好,那也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
在韩国试验田
因为导师的这层关系,韩国教授对我照顾有加,那段时间我终于得以在多年的繁忙和嘈杂中沉静下来,加入了一个先进的团队,去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也体悟到了做好科研的诀窍,就是“严谨”,一点点去做,一步步去走,精益求精,才能迎来满意的成果。
我在科研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看到了过去不曾看过的风景,也承受着旁人难以体会的孤独和心酸。因为研究的方向与我的工作紧密相关,第二年我回到单位开始在职读博,读小学的儿子也接回了身边,每天围着学业、工作、家庭,忙到深夜甚至通宵都是家常便饭,小孩就在办公室里写作业、睡觉。我像一根绷紧的弓弦,一刻也不得放松。
儿子陪我加班
那几年,我常常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哭一场,感冒几乎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事情,可是哭完擦干眼泪睡一觉,第二天该干啥还干啥。我人为地屏蔽了一些情绪,只盯着当下最重要的事,盯死了不犹豫。因为成年人的字典里从没有“容易”二字,要想做出改变,必然要经历阵痛,也必然要耐得住煎熬。
在实验室
我也不时反问自己:“这些年我到底在忙什么,我到底要什么,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答案很简单:我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坐井观天、安于现状的人,我想跳出当前条条框框的束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就是这个答案让我一直记着自己为什么而出发,让我义无反顾地朝着前方奔跑,也是这个答案让我有底气向自己和身边的人证明,我不只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同时,我也能是我自己。
从开始读博,到整个阶段性的研究做完、论文发表,最终拿到博士学位证,我花了整整六年半的时间。拿到两证的那一刻,心里并没有期待中的欣喜若狂,因为这一路走过来我已经筋疲力尽,那一刻,我才知道真正的胜利者脸上不止有笑容,更有淋漓的汗水和模糊了眼眶的热泪。但你若要问我“值得吗?”我会毫不犹豫地点头。
2019年毕业后,工作和家庭的琐事继续占据着我大部分的精力,但周旋于之中,我也一直在寻找片刻独属于自己的时光。
我画的画
我从小就喜欢绘画,笔下画的多是风景和花草,在读观赏园艺专业时,我就经常泡在图书馆里,翻阅各种插花之类的图书,这种喜爱的感觉一直留存至今。这些年,哪怕生活压力再大,我也会忙里偷闲,坚持动笔去画。我也会自己养花,有时看到亲手侍弄的花悄然开放,我长时间紧绷的神经也能得到暂时的舒缓。
自己种的花
我还喜欢看文学作品,尤其喜欢一些女作家的书,我总能在她们的文字里汲取到力量。我是武汉人,我很喜欢武汉作家池莉那本《生活秀》里的来双扬,她是一个极具武汉生活气的女人,命运的坎坷无法掩盖她的光芒,她用她的聪明和坚韧把糟朽的生活变成了她的秀场,走出了一个现代女人的风采。
我也喜欢杨绛,她的百岁人生经历了太多起伏,青年成名,中年受挫,晚年又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了唯一的女儿,之后又送走了老伴钱钟书。然而,不管经历过什么,杨绛先生始终淡定从容,生活极简,笔耕不辍。她们的作品都是我日常生活的调节剂,并且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勇气。
除此之外,学习也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的精神食粮少不得,小时候条件有限,常常觉得如果那时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资源,我想我可以趁早学得更多更好,这种缺憾多年一直萦绕在心间,我对知识的渴求早已渗透到骨子里了。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学习,我常常穿插着同时做很多事情:早上刷牙的时间打开扇贝听力听一篇,或者单曲循环学歌,中午吃饭的时候在扇贝阅读读文章。我们做农业科研,经常需要下基地进行一些常规操作,有时手上忙着,耳边就戴着耳机听书……这些年的经历让我已经不习惯让脑子长时间地闲着。
可以说,随时随地获取新知识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因为我想,当有一天我不需要一人扛起那么多责任,当孩子慢慢长大,当事业发展相对稳定了,我还能拥有活出自我的底气和能力——“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很向往。
絮絮叨叨了这么多,我还得感谢我生命中遇到的那些贵人,感谢他们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是我永远的后盾。虽然这些年我跟先生一直分居两地,但是距离并没有疏远我们,我们也在共同承担着责任和压力,互相包容,对于家庭和事业发展来说,我们永远是最好的伙伴。我也感激生命中遇见的每个人,是他们让我知道,这世间,撑住内心的是责任,而使人走得更远的,是因为有那些爱你和懂你的人。
和先生、儿子一起画画
回望这些年来的经历,我庆幸自己尽力去抓住了许多来之不易的机会,并且没有敷衍以对,难的日子太多,但相较于自怨自艾,我更愿意去思考我可以怎么做,我能想到什么办法。
正如做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能一蹴而就,我想做人应该也是一样,自律和自省成为我心里常驻的关键词,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沉下心来坚持做对的事情,时间终会不负人。
如果你有“宝藏”故事,欢迎来“宝藏同学”栏目分享,我们的编辑会陪你把故事讲到最好。如需投稿,请添加微信shanbay170,或将文章发至邮箱weekly@shan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