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从这周起,“本周之星”栏目将更名为“宝藏同学”。
“星星”只可仰望,高不可攀,而“宝藏同学”却是我们生活中真真切切的存在。我们追求高处的闪烁,更珍视内心的丰满。宝藏同学并非遥不可及,ta可能是你,或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曾经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2020年1月初,终于下决心递了辞呈,离开了工作三年的学校。从那一刻起,我和过去那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自己告别了。我相信没有当初的决定,也不会有如今的我。
大学浑浑噩噩,工作也不得我心
2012年高中毕业,我从家乡湖南去西南地区的一所双非院校读大学,不记得第一志愿填的什么专业了,最后调剂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校座落在一个以“江油肥肠”“中国科技城”闻名的城市,不提及母校的名讳,只是因为我大学四年确确实实是自己荒废了。
现在想来,母校提供的机会不可谓不多,一些与我一届的同学毕业时保送了中科大等名校,我的一位室友现在正在厦门大学读博。只是当时我对这些机会完全视而不见。
尽管大一还保持着高中时期的学习热情,但后来因为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渐渐地变成了混日子。我还记得现当代文学老师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我们读书,劝我们要耐得住喧嚣。那四年我真的一无所成,除了考了一个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
考教师资格证也不是出于什么伟大的抱负,只不过是家里人觉得教师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便督促我去考。直至大学毕业,我依然对我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2016年毕业后,我在家乡衡阳的一所民办学校教书,因为异地四年的女朋友在湘潭读研,后来便决定考湘潭周边的教师编制。2017年,我考上了湘潭某市属学校,端上所谓的铁饭碗,成了家人朋友眼中艳羡的对象,当时真的就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
我教两个班的语文,从初一带到初三。不出意外,我会在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轨迹上,每天上课下课,一学期又一学期地循环,直到退休。
周边的同事年纪大多和我爸妈相仿,我们除了工作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听着他们谈论着二房二胎、抚育儿孙的琐事,觉得自己置身这一切之外,可又时常因为无法融入他们而感到窘迫。而一想到多年后的某天仍和今天一样,心里就不由得发慌。
我知道考上教师编制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稳妥的选择,我也亲闻很多人为了进编制挤破脑袋而不可得。可是,我实在不喜欢,也无法适应,就像鱼儿上岸一般的难受。
唯一能让我有成就感的,是我的学生们。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一直在年级前列,每一次课间谈心或家访,他们都对我表现出真心实意的喜欢。只有他们才让我体会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
除此之外,也惟有读书可以让我转移注意力,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我喜欢读一些史哲类通俗读物,比如顾城的《南明史》。那几年一有空我就钻进书本里,企图在文字里逃避现实。后来我甚至读起了《六祖讲金刚经》,慢慢放空自己,开始思考该怎么去改变现状。
决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2019年6月,一系列变故让我不得不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父母债务缠身、身体状况堪忧、感情告急,我和女友之间的矛盾也终于不可调和。一夜之间,原以为相对稳定的生活也遥不可及了。
“我们不再管你了,你要过好你自己的生活。”这是父母与前女友对我共同的期许。可我到底该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我适合什么样的生活?或者我该怎么努力?我一遍遍地问自己,答案一次次地愈加明晰:我要去继续读书!
一直以来,我都有读书、做研究的心愿,大学毕业前因为没想清楚自己的未来,不愿意随波逐流地考研,现在,这个心愿渐渐复苏了。这大概是我人生第一次为自己做重大决定,而不是唯唯诺诺地听从他人的安排。
我向父母说了我的想法,这一次他们竟破天荒地没有阻拦,只是告诉我不会负担我的学费和生活费,要我自己想办法解决。好在这几年工作攒了一点钱,支撑到考研前不成问题。
我选择了一直喜欢的哲学作为我的考研方向,并且打算继续读博做研究。2019年12月,我开始在网上搜集择校资料,也咨询了一些学长,近一个月后,才终于将目标锁定为山东大学。
2020年1月初,我辞职回到老家衡阳,那个春节大家都宅在家里,而我也开始了考研复习。
之后,为了全身心投入备考,我从家里搬了出来,在南华大学校园里租了一间小小的出租屋。因为疫情,学校还没开学,街上开门的餐厅寥寥无几。走在空荡荡的校园和大街上,我并不觉得孤寂,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一腔孤勇吧。
备考时住的出租屋
那大半年,我每天6点起床早读,7点30分之前吃完早餐,上午复习中国哲学,下午复习西方哲学,傍晚去操场打篮球或者跑步一小时,回来后看新闻、复习政治和英语,10点30前睡觉。
为了隔绝所有干扰,我没有交研友,也没有去图书馆和自习室,除了出门吃饭、运动,其余的时间全在那间出租屋里。手机也被锁了起来,我提前和所有亲友打过招呼,有重要的事才联系我,每天除了吃饭付钱、看半小时《新闻联播》,就不会再碰手机了。
我是跨考生,没有专业基础,加上大学四年、工作三年都没有沉下心来养成学习习惯,所以前期为了找到“学习的感觉”下了很大的苦功。
我先把视频课完完整整地听了两遍,从零开始逐字逐句地整理笔记。借鉴王立群老师的抄书学习法,我把《新编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简史》抄了一遍,刚开始不得要领,只能机械地逐句边抄写边理解,后来有了一定基础就能按自己的方式整理要点了。
复习笔记
我还把山大哲学院公布的考点一条条抄写在本子上,一页一个考点,背一次就记上当天的日期,背得最多的应该是黑格尔,足足有11次,真的背到滚瓜烂熟,背到吐了。
到了6月,我自信专业课基本打好了基础,于是开始整理真题。我找了近三十年的真题,按照名词解释、简述题和论述题三类题型来分析答题的侧重点。就拿名词解释来说,我归纳了词典法。我复印了一本山大老教授编写的绝版的西方哲学词典,先看教授们是如何编写词条的,然后对照山大的真题试着去模仿。我想我初试专业二能有137分,应该受益于此。
一个人在南华大学对着书本就是大半年,10月份,我渐渐觉得日子难熬起来。书本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内容越来越枯燥;每天仅有的聊天是和餐厅老板点餐,太孤独了。我开始和好友联系,向他们倾诉,他们的鼓励极大地缓解了我的孤独和焦虑。同时我加大了每天的运动量,通过汗水来释放压力。
一切都在变好,我也终有自己的光
回想过去一年,放弃稳定的教师编制闭关备考,这中间其实没有什么高尚或功利的理由,只是做自己而已。
也曾无数次地问自己,如果功亏一篑怎么办?一想到失败后的种种现实,常常心虚冒汗,但又一遍遍地自我安慰,哲人斯宾诺莎可以磨镜片生活,我有教师资格证,再不济也可以做家教糊口。还怕活不下去么?
而现在我已经上岸,初试复试都是第五名。脱产一年备考,之前工作攒的钱所剩无几,现在正在努力地找工作,攒学费和生活费;爸妈终于还清了债务,两人关系也改善很多……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拟录取通知
这一年备考带给我的也不只是录取通知,我还养成了每日学习的习惯,最近正在读导师开的书单,不管学什么,每天总要有一些输入。说来惭愧,从前该读书的时候没有好好读书,到现在才知道要学习,不过我相信开始了就不算迟。
在备考过程中,我还喜欢上了英语。备考时因为不用手机,英语复习纯靠“啃书本”,加上足足有6年没碰过英语了,最后只考了60多分。
恰好这时一位初中同学给我分享了她在扇贝打卡的经历,我就也来到了扇贝,正在背六级单词准备六级考试。我最喜欢的是扇贝的柯林斯词典,它的英英释义提供了一个纯英语的环境,在背词过程中我会试着用英语思维去理解单词,记忆效果更好。
虽然到现在只打卡了49天,但自从注册之后,一天没断卡。即便之后过了六级,我也会继续自学下去,不求多精进,只希望不要再荒废了。
想起每天打开扇贝看到的那句话:知道你在改变。我的改变自己知道,未来知道。庆幸当初迈出了改变现状那一步,希望将来在专业领域有我走过的足迹,有我发出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