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5|追风筝的考研人:为梦,千千万万遍


高考时,@追风筝的哈桑因为一分之差被调剂到毫无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出于对专业的抗拒,她甚至考过绩点全班倒数第一。一蹶不振,还是触底反弹?后来的她给出了答案。


2022年考研已进入百日倒计时,我们邀请了今年考上天津大学的她来分享她的故事,希望能为每一位逆流而上的你带来力量,也祝愿备考的同学如愿上岸。




“这大学,怎么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在单调而枯燥的三年高中,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大学的模样。我向往老师描述的象牙塔,也笃定那句“上了大学你们就轻松自由了”。


这份期待,成了我高三的动力。我不断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想象未来的美好生活:


我要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我要骑车逛遍校园外美丽的景点,我要吃遍那座城市的美食,我要轰轰烈烈地谈一场恋爱,我要结交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要做一个学霸……


直到,我真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我喜欢文学,可能也有一点点天赋。从小到大,我最好的科目就是语文,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我一直期盼着考上南昌大学,读最喜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可是高考发挥得不好,我只好寄希望于专业。


但是录取结果出来那天,我听到了梦破碎的声音。我被本省一所双非师范大学录取,而且因为一分之差,调剂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怎么形容那一刻的感觉呢?大概就是“万念俱灰”吧。考虑到复读的种种不确定性,以及自己本来就比同学大一岁,我放弃了再来一年的念头。


学校在郊区,出行不便,每天的课程满满当当,一闲下来各种活动自动找上来。而我对专业的抵触也让学习成了一种折磨。


课堂上的各种专业名词,在我看来都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老师推荐的专著,对我来说就是晦涩难懂的天书,远不如文学作品那么生动活泼。


那时的我,一方面想要考个高绩点,转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却又因为对本专业的抗拒而不肯付出努力。上课昏昏欲睡,作业敷衍了事,加上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一学期下来,认真学习的时间屈指可数


到了期末,我抱着60分万岁的念头草草应付,最后很不幸地挂了一门学位课,绩点全班倒数第一。转专业无望,本专业学不好,本以为高考失利后那个暑假已经够难熬了,没想到大一的寒假会更绝望,我甚至不敢跟父母提起我的成绩……



一蹶不振,还是触底反弹?


想起高中时期“泡图书馆、做一个学霸”的幻想,我心里深知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可是荒废了半年,根本不知道如何重新开始。我找了老师和同学谈心,向他们请教专业学习的方法,以及怎样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对我说的那句话:


“也许你并不是不喜欢这个专业,只是用‘不喜欢’来逃避。”


那一刻我仿佛被点醒了,是啊,班上也有很多同学是调剂到这个专业的,但是他们却不像我这样自怨自艾。我想要逃避高考失利的自己,所以才消极抵抗眼前的一切。于是,我在寒假里给自己制定了“崛起”计划,大学才过了八分之一,我一定还有机会“重新做人”!


新学期伊始,我一边学新课程,一边恶补之前落下的专业课,上课不带手机,尽量坐前排,每天都争取抽时间去图书馆……


我要求自己每周读一本书,但并不强求立马就爱上专业著作,而是先阅读喜欢的文学作品,比如《追风筝的人》《平凡的世界》,培养阅读的习惯,再去读《中国哲学简史》《南渡北归》之类的书。


慢慢地,图书馆成了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沉浸在书本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我还放弃了一些无用社交,把业余时间花在真正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专业相关的比赛。



也许是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吧,我的生活慢慢充实了起来,原来硬着头皮才看得下去的专业书,竟也能翻得津津有味。


大一下学期结束,我的成绩提到了班级中游,这个正反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后来一直稳定在前1/3,大三时一次性通过了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证。



“不敢告诉别人我报考了985”


大三下学期,我加入了考研大军。择校并没有花太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一直很想去北方看看,再加上很喜欢天津这座城市,所以我选择报考天津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但其实我心里一直没底,本科学校一般,我的成绩在年级里不算特别拔尖,身边也没有考过天大的学长学姐。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敢告诉别人我考的是一所985,怕人家说我不自量力。我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秘密”,期待它有开花结果那一天。


我从去年一月开始备考,最初的复习安排非常紧凑,但是毫无章法,每天把自己push得筋疲力尽,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睡得安稳。大概过了大半个月,我发现自己的复习效率并不高,每天都在背书,但是根本没记住多少,英语阅读也一塌糊涂。


自习室一角


我赶紧去网上找了一些经验贴来看,又请教了几位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然后摸索着调整自己的复习规划,每天按10小时的复习时间来制定当天的学习任务,比如做两篇阅读理解,复习一节考研政治,背10个知识点……


我卸载了手机里的娱乐软件,重新开始了扇贝单词打卡,每天100个单词,有时是在看不下书的时候,背一会儿单词作为调剂,有时是在睡前,打完卡结束一天的学习……



我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死记硬背,而是通过默读、大声朗读、做真题巩固、默写等多种方法来记忆,然后尝试自己画出知识脉络图,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学习状态变好了,以前一个小时才能记住的东西后来20分钟就可以搞定了。


专业课笔记


到了十月,校招如火如荼,身边一些同学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宣讲会、双选会,有的已经拿到了不错的offer,而我刚提交考研的正式报名,总觉得他们都有了着落,而我才走到起跑线上,前路未卜。


我开始纠结自己的选择:“我真的能考上吗?万一没考上,工作也耽误了怎么办?”那些日子,我常常在夜里辗转反侧,一想到种种难以承受的后果,就突然冷汗涔涔。


犹豫了许久,最终我还是投了两份简历,是两个县城高中的政治老师岗位。我对自己说:“既然实在安不下心,就去面试看看吧,不管结果如何,回来必须专心复习。”没想到幸运地被其中一所高中录取,这算是备考中的意外之喜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经历,考研和秋招是否要做两手准备,一定一定要视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那时我对未知的焦虑已经严重影响了备考,如果不去面试给自己求个心安,实在无法静下来看书。


虽然有了退路,但直到初试那天,我都不敢有一丝松懈,因为我还是更想读研,我怕一旦松懈下来,就会找各种理由最终走上退路。


备考时写完的笔芯


初试成绩出来后,我的成绩比去年录取的最低分还低2分,一度觉得自己没希望了。这个三月,仿佛是人生中最漫长、最煎熬的一个三月。


在复试名单没出来的日子里,我发了几十封调剂邮件,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婉言相拒,那种失落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我好像又回到了高考那一年,又看到了18岁的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开出花朵,这种焦灼让我每一天都寝食难安。


直到名单公布的那一瞬间,我才勉强松了一口气。计划招生7人,15人进复试,我排名第6,后来复试也比较顺利,终于,在6月我等来了天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写在上岸之后


从一开始对专业的排斥,到如今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花了整整四年时间。在最迷茫的时候,我也特别害怕自己从此一蹶不振,一遍遍地问自己:“我的大学就这样了吗?”


但是幸好我终于明白:人生有许多岔路口,如果走错了一条,可以试着欣赏沿途的风景,可以选择回头重新来过,但是没必要放弃整个人生。


而备考这一年,是我大学四年最珍贵的回忆,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我看到坚持的意义。


上岸并非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开始,来到天大已有一周,希望在这里的两年,我能不断精进专业知识,不疾不徐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大胆尝试新的可能。


天大马院和图书馆


曾经读中岛敦的《山月记》,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我想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是一块璞玉,若肯细心雕琢,便终能成大器。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都有自己的步伐。


2022年考研也进入了百日倒计时,祝愿每一位考研er放平心态,一战成硕!




👉 往期“宝藏同学”传送门



加载中